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潮商档案丨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

时间:2016-04-28 18:07:29       点击:
更多


1949年,一位年轻人在汕头市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勇敢地叩开了感光技术的门扉,研究出了中国第一张原始氯素纸。1952年,他又经过76次刻骨铭心的艰难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张黑白照像纸。这位年轻人就是中国感光工业的创始人、共和国感光工业的拓荒者、潮汕人林希之。



1949年5月,我国感光材料工业先驱者林希之,在汕头市区德兴路86号创办了化学实验室,我国第一张黑白印相纸在这里研制成功。


1953年,林希之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并命名为公元。在随后而至的30多年历史进程中,公元人相继创造出第一张印刷制版胶片、第一张卫星云图接收纸、第一张新闻传真照片,标志着我国感光工业的迅速发展。

 

立下科学救国宏愿


林希之原名林应熙,又名林驰,祖籍广东潮安县,1921年出生于汕头市一个六世同堂的富商家庭,祖父曾代理英商太古公司的船务,在汕头创办太古南记行1934年秋,林希之就读于汕头市私立英华补习学校。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到香港避难,1941年秋,林希之以优异成绩考进了香港大学。不料才念了一学期,便遭遇日寇进犯香江,学校停办。捱过了几个月,林希之又回到了汕头。


1946年,林希之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就读,并选定了民族工业的一个空白点——感光化学为主攻目标。曾在1880年就发明卷式感光胶卷、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照相历史的美国企业家乔治·伊士曼,是林希之心目中的偶像。在大学念书期间,有一个外籍教师在林希之面前讥诮过中国工业的落后,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外国人能做的事,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做吗?我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他勤奋拼搏,锐意进取,把求学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里,专业知识不断充实。


怀揣一颗爱国心,1948年,林希之毕业后回到家乡汕头,专心致志地开始了感光化学实验工作。林希之和几个同好者,因陋就简地筹办起带有创世纪气息的公元实验室。实验室没有经费,林希之就制作一些西药卖给药房,以补充时需。



开创中国感光业新纪元


终于迎来了汕头的解放。市场上洋货日渐稀少,国产感光材料展现一片大有可为的前景。林希之抓紧时机钻研,夜以继日,却还是面临资料、设备,尤其是资金的匮乏。偏偏此时,家族的南记行受到了退租退押运动的猛烈冲击,几乎濒于倾家荡产的地步。


林希之征得父亲的同意,写信给南洋一位老舅父寻求帮助,没想被一口拒绝。这反倒激发了他奋发图强的精神。没有高级照相精胶,他就用食用鱼胶代替;没有设备仪器,就自己动手做:瓷杯便是乳剂桶,酒精灯便是加热器,将凳子翻过来安上饼干盒做成的冷却轮和几根木棍子便成了涂布机,油渣桶里放上石灰算作干燥箱。此外还制出了测定标准用的感光计、密度计等等。经过了长达两年的探索,积累了成百上千数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19496月,在公元实验室内,林希之的无数心血和汗水终于催生了新中国第一张氯素纸(印相纸),开辟了国产感光材料的新纪元!


随着相纸试制的成功,存在的技术问题也逐步解决,实验室也开始改为工厂,准备逐步扩大。可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摄影室不相信自己的国货。各种怀疑的眼光,使林希之的满腔热情和雄心壮志受到很大的挫伤。钱用完了,相纸人家又不愿意试用,怎么办呢?厂里的老工人知道他资金困难,宁愿6个月不领工资,支持他的研究。这件事给了林希之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他的信心。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纷纷伸出了温暖的手,使公元实验室这株幼苗得以茁壮成长:中央新闻摄影局在接到公元实验室的样品之后,马上给予认真鉴定,并来信鼓励;海关减少外货进口,允许他们免税进口钡地纸外,还准许产品免税出厂;商业部门帮助他打开产品销路。这样一来,一面可正式生产,一面又能把研究工作继续开展下去。产品质量提高了,采用者越来越多,订货的电报纷至沓来。林希之如虎添翼,甩手大干。


195210月,公元实验室制成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相纸的感光印相纸,195341日,我国第一家感光企业——汕头公元摄影化学厂建立,林希之任副厂长、总工程师。最初,这个厂只有15人。后来,他们把汕头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间民房全部买下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安装了1.1米宽的相纸涂布机,60米长的挂杆式干燥道,又安装了钡地纸涂布机、超级压光机、压花机等设备,年产照相纸35万盒。



永安街公元摄影化学厂旧址


19547月,私营的公元厂第一批参加公私合营,林希之设计研制成功空气调理干燥法生产工艺,取代了简陋的石灰吸湿干燥法19554月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张人像胶片。1956年,组织研制成功了黑白胶卷、黑白电影正()片、黑白高速照相胶片、X光胶片、印刷制版系列胶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电影正片。正是在林希之和公元厂的努力下,我国靠进口照相感光材料的局面从此逐步扭转,不久便有相纸、胶卷出口远销国外。1959年轻工业部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感光材料专业会议,宣告我国照相感光材料工业的形成,生产列入国家计划。林希之还先后倡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和汕头感光化学专科学校。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汕头公元厂成为全国感光行业的先驱及技术典范。大跃进后才建起来的厦门厂和上海厂,还有天津厂,先后组团来汕取经。希之无保留地将个人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1959年夏,前苏联专家茨维特柯夫来厂参观,盛赞钡地纸车间独特的沉降器设备,认为较之当时苏联水平还要先进。后来他通过轻工业部来要了资料及图纸,带回国去——开创了我国感光化工技术向外国输出的先河。公元也因此成了汕头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个符号。

 

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


林希之身体羸弱,早年患上了肺结核病,繁重的科研和经营工作更是让他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近乎伤残。他的夫人回忆,林希之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由于右臂无力,经常会从车上跌下来,他从地上爬起来,又继续赶路。这在汕头,竟成一景。由于长期用脑过度,他还经常失眠,有一段时间常常通宵达旦,尤其当他正在攻克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根本无法安眠,每天都得靠安眠药强制休息,后来安眠药服量逐日增加,只好从国外进口了一架电子催眠机,通过机械获得短时间的睡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既有华侨关系又是反动权威的林希之从一开始就遭到残酷迫害,他被关进牛棚,一次又一次的抄家,科技资料被销毁,器材被砸烂。那时候,生在他喉头的一颗瘤子日渐增大,后来竟大至鸡蛋一般,使他难以进食,他时常吐血、盗汗、痉挛、昏迷……


19696月,看守的人怕他死在牛棚里,就把他放了出来。林希之一回到家里,就忍着剧痛,又埋头工作。资料被抄去了,他说:抄去又怎么样,那些资料都留在我脑子里。他把家中的几个收音机拆成零件重新组合,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开始研究一种提高软片感光度的新技术。妻子不忍,林希之说,活着就要工作。让我干吧,我能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年10月,年仅48岁的林希之去世于自家老宅楼梯下一个没有阳光的小黑屋里,他的生命与事业一样都走到了最黑暗的尽头,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任务。


至上世纪80年代,汕头公元的主要产品已发展至黑白相纸、人相胶片、胶卷、X光胶片和印刷制版胶片等五大类42个品种,相纸产量居全国首位。1986年,国家投入9亿多元巨资,公元引进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彩色感光材料生产线,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彩色线投产不到一年就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到1990年代初,公元负债高达48亿元。1994年,国务院做出决策,公元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彩色生产线转让给美国柯达公司。柯达的创始人正是林希之的偶像——乔治·伊士曼。20058月,柯达因连年亏损,宣布永久关闭公元厂。


2003年,财经作家袁卫东受柯达邀请,撰写一本关于柯达在中国的书籍。他到汕头公元采访,意外地发现了久被遗忘的林希之。他在《跨越》一书中写道——


我深深悲情于这个梦的苦涩,它不是来自几乎30年后的公元被柯达收购,而是来自林希之所受的伤害。这是一代中国人的悲情。后来的中国人,不应该忘记林希之。尽管以成败而论,这个性情温和、命运悲惨的潮汕人什么也没有留下。


200811月,广东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晚会上,省摄影家协会特别对广东省十大全国之最的获得者以及被授予奠基奖传承奖的广东老一辈摄影工作者进行了隆重而热烈的表彰,林希之的儿子林传真应邀替先父前去领奖。当主持人看到他手上捧着一个旧相纸盒,并得知是林希之亲手研制的我国第一张照相纸的包装盒时,激动地向所有人介绍:这就是装着咱们中国自己研制的照相纸的盒子,他的创造者就是中国感光工业之父——林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