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依样着旗袍” 早期汕头埠的繁荣与时髦的服装
时间:2016-06-15 17:59:19 点击:次
繁华一时的小公园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南生公司大楼的建成,小公园景观的配套建设,使小公园成为汕头繁华之地。当时,汕头小公园很美、很热闹。以南生公司为“老大”,店带铺,小店带大铺,各行各业都集中到那里去。酒店、茶楼、绸缎庄,四周皆是。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呈扇状放射出五条道路:安平路、升平路西段、国平路北段、升平路东段、国平路南段,国平路北段尤为热闹,有酒楼、日杂百货、影剧院,一直延伸到至平路;升平路东段是很短的一段,以饼食、杂货为主;安平路至居平路,有百货大楼、绸缎庄、布店、百货,灯光最为亮丽。至于升平路西段和国平路南段,商店不很集中,夜间灯光不是很亮。这些路段,游人光顾最多。
在小公园,白天人来人往,川流不绝;夜晚,酒楼、商店灯火通明,夜曲不绝于耳。中山纪念亭旁,纳凉的人群云集,拉弦唱曲者,以及算命先生,沿途叫卖大众小吃,杂处其中。小公园是汕头的中心,是高档时货的购物天地,也是人们显示时髦尊贵的展示场,成为外来购物者必到之地和海外华侨必访之处。据汕头老居民回忆,是时小公园周围的抽纱公司职工,衣着非常齐整显眼,大洋行的白领也都衣冠楚楚。到小公园一带的富家小姐和阔太太,不是去出席重要的社交活动,就是到高档商店购物。她们浓妆艳抹,旗袍披身,挽着小包,“只恐姿容不入时”。小公园就像是一个大型时装展示场。有汕头竹枝词《摩登女郎》为证:
葫芦依样着旗袍,
着起旗袍架子高。
带绿拖红君莫笑,
这些花色最时髦。
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装,也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国服。旗袍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旗袍在中国刚刚时尚之时,汕头的女性已赶上了“潮头”,连身材如“葫芦”的女性也穿上了。是时,汕头染刷、制作、经营服装很多。如集昌昆记、顺泰祥、玛丽、广发隆贞顺、同福祥记、仁泰祥、蔡儒合、广源财、德和、南本桂茂、昌发、益兴、宝华琼记、佳福、华华、德华、顺发、上海、丽彰、同成、元昌德记、锦编华记、集合谦记、儒合昌记、泰祥文记、富发、广益昌、周同泰、长茂源、天祥、桂昌等等。位于居平路二十一号的玛丽店,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西装缝制店。老汕头人都知道玛丽西装,“玛丽”二字,深深刻在汕头埠。旗袍,也是汕头各服装店的时髦款式。老汕头居民还清楚记得,汕头的旗袍制作技术精良,南生公司旁就有规模颇大的旗袍缝制店。可那时,汕头缝制的旗袍都是单一色的,即所谓“钝色”的,并没有印花纹,这是当时布料染制技术使然。
旗袍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来源于旗人(满族人)之袍;也有学者认为,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两汉的“深衣”。进入民国二十年代之后,旗袍成为普遍的女子服装。当时的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我国民国时期显赫家族宋家三姐妹(霭龄、庆龄、美龄)都喜欢穿旗袍。
身着旗袍的名媛——宋美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旗袍一度受到冷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1990年,北京亚运会以后,历次国家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国际会议、博览会,都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星也旗袍爱穿
时下,潮汕还有不少女性仍喜欢在喜庆的场合着旗袍。汕头市至今也有多家旗袍服装公司。如汕头市柏盈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的“柏盈旗袍”、汕头市环宇实业有限公司的“金领旗袍”等等,他们正着力打造汕头本土的旗袍企业品牌,这是百载商埠服装文化的延伸。
作者:陈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