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无法相信的:潮州历史上二次“屠城”
时间:2016-07-13 14:50:32 点击: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潮州曾遭受过二次“屠城”。所谓“屠城”,就是陷城之敌对城内的百姓任意屠杀,血洗全城。这二次“屠城”分别发生于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既反映当时的民族矛盾,也反映了潮州人民在异族统治者屠刀下的英勇壮烈斗争和苦难,至今在古城区仍留下一些珍贵的遗迹。
潮州之屠
第一次“屠城”发生于宋末景炎三年,即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景炎二年元军逼近潮州,知州闻风逃走,摧锋寨正将马发临危受命,率众抵抗,元军久攻不下,于是绕道攻取广州等地,并于翌年再次围攻潮州城,马发继续率众坚守,元军久攻不下,后因叛将南门巡检黄虎子出卖,城被攻陷,马发率残部退守金山子城,终因寡不敌众,全家殉节。城陷后,元军迁怒于城中百姓,进行“屠城”。现金山上的马发墓和山下的忠节坊,以及位于太平路中段的“三家巷”,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关于马发其人,1963年潮安县正天香潮剧团创作《马发守潮州》时,在搜集材料中发现有一些府、县志记载他先曾降元,倘属实,则其历史背景与第二次“屠城”的郝尚久有点类似。但后得明《永乐大典》中有关马发的资料,则没有降元的记载。由于《永乐大典》年代较前,因此在创作中也以此为据,但府、县志中关于降元的记载,则仍是一个疑问。
元军在屠城中杀了多少人,史籍没有具体记载。据黄挺、陈占山著的《潮汕史》资料,宋末时潮州所属总人口约60多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0人;潮州城为州治的所在地,人口比较集中,倘以1比100计算,人口也不超过2万人,因此可估计被杀人数最少以千计,“三家巷”据说就是当时因巷中有三家人幸免于难而得名。
金山古松
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
关于三家人得以幸免,有二个传说,一是城陷前有一道士,沿街喊卖竹圈,说是挂在门口可消灾消难,人多不信,此三家人因城遭围困,面临灾难,姑信其言而挂于门上,元兵进城后果然得以幸免。另一传说则是城陷之日,三家人躲藏于废墟残垣之中,未被元兵发现,因此免遭屠杀。
潮州的第二次“屠城”在清顺治十年(1653)的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复明失败时。郝尚久原为广东提督李成栋部将,顺治五年(1648)随李反清,任潮州总兵。顺治七年,郝尚久降清,但未受重用,怏怏不乐。是时明末遗臣郭之奇正策动收复潮州,于是郝尚久又举兵反清。顺治十年,清庭派靖南王耿精忠率军10万围攻潮州,由于叛将王安邦出卖,城破,郝率残部退回金山营寨,后与子投林而死。清军进城后,屠城3日,死尸遍地。现古城的金山大井和葫芦山的“普同塔”,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郝尚久
关于金山大井,据记载郝尚久反清时曾在金山筑寨屯粮,并挖大井可供万人饮用。1990年发掘的金山北阁景区的大井,尽管未获得可靠证据,但依其规模和位置,饶宗颐教授判断可能是此井(可能也是郝尚久父子投井之地)。
至于遭屠杀人数,据记载,“时有僧人海德和尚(饶平人,俗姓萧)与揭阳义士钟万成把尸体约10万,集于西湖火化、埋葬,建“普同塔”。据《潮汕史》记载,至明末时,潮州府所属人口约60万(区域有变化),由于兵荒马乱,盗匪蜂起,因此府城人口可能有所增加,但据分析也不会超过5万人(1943年大饥荒时约存3万人,1949年解放时为6万人,70年代人口最密集时为16万人),加上军队,估计不可能有“尸体约10万”,但可以肯定的是遭屠杀的百姓数以万计。
(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