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珍惜每一条现存的潮汕抽纱手帕,因为它竟需要跨地区的复杂技术分工!

时间:2016-12-08 10:51:22       点击:
更多

抽纱,又名抽绣,俗称白纱。最早是由西方女传教士传入的。1860年,汕头开埠,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进入,传教士们便在潮汕地区开始了传教活动。他们在汕头办学从医、设救济慈善事业的同时,也在教会办的学校中传授妇女们学习抽纱手艺。


图:外国传教士、女教友、女婴与抽纱的老照片,陈传忠收藏.jpg

外国传教士、女教友、女婴与抽纱的老照片,陈传忠藏


抽纱工艺在初期只是在教徒内部之间传播。这些基督教会往往成立妇女学校,开设专门的抽纱课程,同时又设立抽纱工场,将妇女们制作好的抽纱销往国外。而抽纱所得利益,一部分作为工资发给妇女,另一部分则用于救济慈善事业。很多民众为了赚取工钱,纷纷加入教会,学习抽纱工艺。


在抽纱工艺得到广泛传播之后,有更多的教徒开始从事和经营抽纱业,并形成了男女信徒在抽纱行业上的分工——女性负责抽纱的制作,男性负责销售。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制约,抽纱产品的销售工作只由男性担任,由此产生了一批专门从事抽纱收购与外销的潮籍男信徒。早期在汕头港周围有专门向来往洋船推销抽纱的“背包客”,他们身背装有抽纱等物品的包裹,常与洋人接触和贸易,熟悉基本外语。在积累了一定资本之后,他们便成立起从事抽纱贸易的公司。在1903至1907年间,汕头先后开办了四家华资抽纱公司,分别是“翁财源”、“汕头公司”、“华章公司”和“振潮公司”。而这时,潮汕地区还尚无专门从事抽纱贸易的外资洋行。1920年后,西方商人开始陆续到汕头投资办抽纱厂。1920年,纽约的美乐洋行是在汕头设立的第一间外资抽纱洋行。同时,一些留学美、英的潮汕教徒,如林振声等,归国之后,也集资做起抽纱生意,形成了洋行和华资的竞争局面。在商业贸易的基础上,抽纱工艺迅速在潮汕地区传播,成为本地区的重要行业之一。


随着抽纱业的不断发展,其制作工艺日益复杂。一件抽纱产品包含着不同的工种,在潮汕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地区之间的技术分工。首先在汕头将刚入口的西洋纱上印上抽纱的花样和手帕的图形;接着放工员会将布和纱线发放到揭阳的妇女和女孩手中,进行抽纱工序。完工后,放工员将这批布收回汕头。经检验合格,再将这批布料送到惠来的靖海进行“对丝”加工。完成后收回,将布料送至潮安以装点上最精美的刺绣。刺绣装点完毕,布料又一次被送回汕头市郊,或到潮阳去,将抽纱部分用针线固定住,并把布料上的手帕剪裁出来,进而手工卷边。最后,由在汕头抽纱工厂中完成验收、洗、熨、折叠、贴标签和包装的工作。经过这些复杂的分工操作之后,一条精美的潮汕抽纱手帕便制作完成。


图: 制作抽纱等女红的浸信会妇女 (工种从左到右分别是刺绣、穿珠、做流苏、做珠袋、钩针编织)1920—1937年.jpg

1920—1937年间,制作抽纱的浸信会妇女生产场景,工种从左到右分别是刺绣、穿珠、做流苏、做珠袋、钩针编织,照片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藏。


图:制作女式手帕的工序路线图,1930年(据Theodore Herman, “Cultural factors”, p.123.蔡香玉提供).jpg

制作女式手帕的工序路线图,1930年,据Theodore Herman, “Cultural factors”, p.123.蔡香玉提供


抽纱制作在专业化的分工之下,产量得到大大的提高。至1939年汕头沦陷前,潮汕抽纱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1938年,潮汕对外出口了360万打手帕,105万套台布,18000公斤花边和42000公斤用纱线编织的手套。出口金额达到700万美元,其中70%的产品是出口到美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国年间汕头众多的抽纱商号,如:集盛、永阳、腾发、茂记、道记等,大部分进行公私合营,组建汕头抽纱公司,使面临困境的潮汕抽纱得以重新走上了发展之路。潮绣抽纱工艺也有了新的提高。新品种层出不穷,从普通的抽纱,发展成为雕平绣玻璃高档台布;从手帕、桌布、披风等原始形态,发展出女装、手袋等次生形态。而潮汕地区抽纱无论在从业人员,还是在出口创汇产值、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


潮汕地区自古就以出产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潮绣而闻名。而潮汕抽纱便与这历史悠久的潮绣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因为融入了潮绣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巧,而在潮汕地区得以发扬光大。


潮汕抽纱是在一块质地优良的布料上,按花纹图案先抽去经线或纬线后,运用传统的垫绣、托地绣、挽窗等工艺,以丝线用不同针法绣制而成。抽纱是实用工艺品,从其应用的范围和实际用途来看,产品的品种主要有台布、盘布、被套、床盖、枕袋、手帕、手巾、沙发套、靠垫、窗帘、琴罩、围裙、披肩、门帘等,还有各种绣花服饰、钩针衣、围沿以及各种花边小镶件。潮汕抽纱艺人在实践中对传统花式和西方图案进行艺术处理,融汇贯通其精华。可以说,抽纱自产生到现在,早已成为了潮汕地区最重要产业之一,至今仍是潮汕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项民间工艺。


潮汕抽纱工种繁多,技艺复杂,又需要在产品中交替使用,表现手法多达250多种之多,其手法大致可归纳为:抽通、刺绣、补布、钩编4大类。工种则有蕾花、补布、索边、抽缚、平绣、十字花和通花等。主要品种有手巾,几毯类、合布类等作为装饰用物,美化生活,又是馈赠亲朋的珍贵礼品。

图 钩通花场景洪浩摄 1978年.jpg

钩通花场景,洪浩摄


潮汕抽纱的特点是款式新颖,工艺精湛,而且实用美观;大多潮汕抽纱精致细巧,清新近人,也有富丽堂皇,高档大方,最为突出的是抽通繁多,浮沉显现。潮汕抽纱图案构图精致,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节奏,一般有自由图案、草尾图案、花边图案、角形方块图案、圆形图案、集锦图案等。在这些图案中,自由图案显得轻松自然,草尾图案表现浪漫奔放,角形图案追求严肃庄重,圆形图案象征美满幸福,集锦图案则示以富丽高雅。


由中国抽纱汕头进出口公司黄汉通设计,陈振华设色,潮安县古巷抽纱厂绣制的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就是杰出的当代抽纱作品,代表了潮汕抽纱工艺的精湛水准。《双凤朝牡丹》是由汕头抽纱公司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黄汉通设计,规格为72×108英寸,选取652只凤凰和276朵牡丹花,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基础,吸取欧洲工艺美术风格,陪衬菊花、梅花等,形成对称格局,在整个团上有1180个虚实浮沉,大大增强了图案的质感。其图案布局层次分明,画面结构严谨统一,工种针法繁多,而线条流畅,虚中见实,色彩淡雅,运用潮汕抽纱中近百种针法,由潮州湘桥区14名技术高超的女工用半年的时间精心制成。《双凤朝牡丹》问世后,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广泛称赞,并分别荣获1980年慕尼黑第32届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和1981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此外,由潮安内坑村抽纱女工加工的高档“玻璃纱台布”,于1972年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赠给伊朗王后,轰动一时。这些抽纱工艺品都代表着当时潮汕抽纱的最高水平。


潮汕抽纱的进步和发展,与从艺人员的不断整理革新分不开的。199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蔡俊兴编辑的《图案艺术精品集》,是潮汕抽纱艺术的一次成功有效整理。该书共收入抽纱图案几百种,搏得艺术大师刘海粟和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关注,并分别题词赞美潮汕抽纱艺术,刘海粟题词称潮汕抽纱图案是“中国图案艺术精品”,饶宗颐先生则题曰:“天孙为织云锦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