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榜
当前位置 : 首页 >影响力品牌 > 人物榜 > 正文

大慈善家田家炳博士辞世,曾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时间:2018-07-20 17:16:31       点击:
更多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也发文悼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家。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023.jpg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的大埔,是著名的客商。梅州跟潮汕地区相连,这两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出商人的地方。田家炳16岁那年父亲去世,辍学从商的他辗转越南、印尼等地创业。在印尼,田家炳开始做起了橡胶生意,创办超伦树胶厂及商洋树胶厂,几年间他的事业就兴旺起来。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023.jpg

1955年,田家炳又开始经营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薄膜,人造皮革等。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垄断了整个印尼的塑料行业,在印尼获得了很高的声誉。50年代末,田家炳决定寻找新的发展。当时香港作为亚洲的新经济中心正在崛起,而整个香港的塑胶工业还是在萌芽阶段。田家炳在这种情况下,果断来到香港发展。他复制了印尼的成功经验来到香港,成为香港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还在香港屯门填海造地,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化工城。

田家炳从小就有一个做好人好事的理想。生意成功后,他开始实现当年的愿望。1959年,田家炳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023.jpg

在香港和家乡捐助超过400项涉及民生和大众福利的项目之后,田家炳开始了对教育事业近乎痴迷的奉献与支持。

1982年,已是亿万富豪的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了纯公益性质的非牟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并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023.jpg

据统计,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专业学校及幼稚园19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全国34省市区,都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123.jpg

田家炳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数十年来,他一直强调:“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田家炳倾向于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捐助学校,并且重视基础教育。他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田家炳还把对教育的支持带到台湾。1984年,他在台湾捐出新台币五千万元及会址一所,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向全台各大学品学兼优、家境清贫的学子颁发奖学金。进入21世纪,他又捐出五千万台币在台湾交通大学成立田家炳光电中心。此外他也在海外3所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华人学生。

田家炳的善举赢得了社会各方的称颂。1982年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颁授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Member of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023.jpg

田家炳接受英女皇授勋

田家炳虽然多年来一直在海外跟香港生活,但是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子女还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五个儿子四个女儿都是在中国完成中国文化的学习,毕业后方可去美国、加拿大地等地方留学。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也一早加入基金会,继续着父亲的宏愿。

微信图片_20180720172123.jpg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这是田家炳的财富观。一捐就是几千万的田家炳,生活却朴素到了清贫的地步:他不烟不酒,没有私家车代步,上下班坐地铁,每餐吃青菜豆腐已觉满足,自称“三分迂腐,七分过时”。他节约每一分钱支持教育,也希望捐赠对象用好每一分钱。知道内地一些地方接待宾客时会大操大办以示尊重,每次捐款前他都会专门打招呼,一切从简,把钱用到孩子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