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颐园芳躅》的展览活动在潮州举行。颐园,是潮州饶宗颐学术馆的别称,是最早为我国汉学泰斗饶宗颐先生兴建的一座学术、艺术展示馆,今年已是建馆25周年。
潮州饶宗颐学术馆
饶宗颐,这位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平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今年2月6日,饶宗颐先生去世,享年 101 岁。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长的大学者。
饶宗颐
饶宗颐,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出生于广东省潮州的大富之家,其外祖父为清末进士,父亲饶锷为当地知名的考据学家、工商金融界名流,几代皆为潮州首富。
饶家不仅富甲一方,家学渊源更是深厚。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喜爱西洋建筑,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 —— 天啸楼,藏书十万余卷。家学渊源和富裕的家庭条件,使饶宗颐从小便拥有了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学习条件,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总感觉学校教的“太肤浅”,他宁愿独自一人躲进天啸楼里自学。谁能想到,这位后来学富五车的汉学大师,其实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少年。
天啸楼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虽然再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
“大学能够学到的只能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饶宗颐如是说。
1935 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委任著名学者温丹铭为主任,温老先生随即举荐饶宗颐,将这位年仅 18 岁、初中肄业的才俊破格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当时中大广东通志馆的藏书量位列全国第二,那段时间,饶宗颐几乎将馆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过,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对于他后来学问多面开花起到基础性的影响,后来他编写的《广东易学考》,就直接得益于此时丰富的地方志藏书资料。
1938 年,饶宗颐被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当时广州已为日军占领,中大被迫迁往云南澄江。饶宗颐决心绕道香港前往云南,不料途中染上疟疾,滞留香港。也是这场病,使他的命运从此发生转折。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发明了一套四角号码,用来查甲骨经文,后又想在此基础上编一本八角号码的《中山大辞典》,饶宗颐成了他的助手,帮助做一些图书记录工作,这使饶宗颐第一次接触到许多经文的甲骨书,从此开始对古文字产生兴趣,并研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
叶恭绰是有名的书画家与收藏家,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建国后担任过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当时,叶恭绰正在编《全清词钞》,他请饶宗颐帮忙收集清词,这段经历则让其对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来的词研究打下基础。
1949 年,饶宗颐在一位潮商的建议下,决定移居香港。从 1952 年开始,饶宗颐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 16 年,主讲诗经、楚辞、诗赋等。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直到离开港大,他仍然只是讲师,没有评上教授。
好在,饶宗颐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他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与大陆学者相比,身处香港的他,不仅没有因为各种战乱和政治运动中断学术研究,甚至还可以接触到海外的汉学研究。
1954 年夏天,饶宗颐到东京大学讲授甲骨文,同时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甲骨文,在那里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京都大学有数千片来自中国的甲骨文,但当时日本学者并没有引起重视,饶宗颐等人在罗振玉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后来撰写了《日本所见甲骨录》,这在日本可谓开风气之先。
此后,他又在法国、意大利等地,陆续寻找流失到海外的甲骨文,一一加以研究。1959 年,饶宗颐终于出版巨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这部书以占卜人物为纲,将占卜的大事融会贯通,全面地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此书一经出版,共有 13 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评论,并加以推介,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因为这部著作的发表,1962 年,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将“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这个奖项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由此,饶宗颐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因研究领域的相似性,又有人将其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但正当饶宗颐在香港和国外的学术研究风生水起的时候,季羡林被关进牛棚、扫校园,而钱钟书在五七干校劳动或翻译《毛泽东文选》。
人们将饶宗颐与季羡林并称不无道理,他们两人皆通晓多国语言,研究领域皆极为广泛,在梵文、吐火罗文、敦煌学、佛学等领域有交叉研究,虽然见面机会不多,但两人惺惺相惜,互相评价甚高。
季羡林与饶宗颐
季羡林在《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言中写道,“每一次有比较重要的文物出土,他立刻就加以探讨研究,以之与纸上遗文相印证。他对国内考古和文物刊物之熟悉,简直远达令人吃惊的程度。即使参观博物馆或者旅游,他也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时时注意对自己的学术探讨有用的东西。地下发掘出来的死东西,到了饶先生笔下,往往变成了活生生的有用之物。”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根据他自己的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诗词、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也有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随年岁日长,他的书画作品越来越精到,已经呈现出一种与前人全然不同的风貌。2003年,饶宗颐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书,在香港大学建成饶宗颐学术馆,这里挂满了他的各类书法和绘画作品。
即使已经百岁高龄,饶宗颐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2017年6月27日,他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201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祝贺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称赞饶老近百岁高龄仍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骄傲。
2011年8月1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香港大学看望饶宗颐。饶宗颐向李克强赠送了一幅自己的荷花画作,李克强仔细欣赏后说:“您画的荷花别有风采!”饶宗颐还向李克强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李克强表示要抽空拜读,并回赠了一套精品毛笔。
2010年8月6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亲切会见饶宗颐。温家宝向这位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并祝他95岁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此前,温家宝还亲手书写新春贺卡,为饶宗颐送上新春祝福。2010年1月24日,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带着温总理的祝福从北京抵香港,看望饶宗颐,表达温总理对饶老的关怀惦念。
2008年10月29日下午,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大学联合为饶宗颐举办《陶铸古今·饶宗颐学术、艺术展》,温家宝总理特地写信表示祝贺。“先生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心系国家、民族和世界,让人感佩不已。……我虽从未与先生见过面,但仰望之诚,与日俱积。”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