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中国三大泥塑之一:大吴泥塑

时间:2017-08-17 15:50:09       点击:
更多


“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


“大吴泥塑”出自于广东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浮洋镇的大吴村、颜厝村以及相邻的龙湖镇后郭村三个自然村,自古均有生产泥塑的传统,而且分工明确,各有特色,因而也称为“浮洋泥塑”。大吴村以生产戏曲、民俗人物“翁仔屏”、戏剧脸谱而著称;颜厝村以生产喜童、耍货为主;后郭村则擅长于生产神、佛像。其中以大吴村生产的“翁仔屏”技艺最为精湛和最有代表性,大吴泥塑”因此而得名。潮州民间流传俗语:“银湖小姐,大吴翁仔”(在潮汕将泥塑俗称“涂翁仔”,潮语“翁”读音“安”),不仅形容潮安县银湖的小姐貌美俊俏,更是赞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据民间口口相传,南宋末年福建漳浦人吴静山,曾随父亲在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宋末为避元兵入侵战患,南迁入潮至大吴村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技艺代代相传,至清代乾隆始兴,清末最为鼎盛。大吴泥塑伴随着潮汕的民俗喜庆节日而生,寄托着民众相互之间的美好祝愿而倍受人们喜爱。在清末民初大吴泥塑的鼎盛时期,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从事泥塑艺人400多人,“农忙耕作忙,农闲捏泥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浮洋市形成了一条泥塑买卖“翁仔街”,吸引着海内外八方来客,尤以东南亚一带客商为最。现今可考的老“字号”即有近四十家,反映出大吴泥塑从事生产的艺人,在当年已有较强的的“品牌”、“知识产权”商业意识。其中以清末著名艺人吴潘强的“强合”最有代表性。民间也盛传吴潘强被迫为地主塑像,智斗老财的传说,充满传奇色彩。


大吴泥塑内容多取材于地方传统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另一方面取材与大众生活中有意趣的内容,多为人民大众喜见乐闻的题材。组合可概括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即戏曲故事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是名师高手方能如此,有较高的艺术性。第四类为神佛像,供人敬神膜拜的产品。第五类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喜童,涂叽咕(哨子),也称“耍货”“杂锦”。



大吴泥塑的制作成型技艺工序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结合,其中贴、印、彩的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了很强的民族风格,特别是打泥片贴塑的技艺更是炉火纯青,衣纹转折线条飘逸,有“吴带当风”之妙。泥塑技艺可概括为“七分塑、三分彩”,且塑彩具佳,颇具宋塑遗韵,较好保留了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精髓,这一特点优于其它民间泥塑门类。作品以戏剧、故事人物组合为主,人物造型与构图大胆夸张,形象生动逼真。而“耍货”、“杂锦”则多用印坯或注浆制作,相对较为简单粗糙,但仍充滿意趣,具有浓烈的地方艺术特色。


“大吴泥塑”在过去民俗活动中曾经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技艺传授具有群体世代传承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部分泥塑艺人转入枫溪镇进行陶瓷生产与创作,对枫溪陶瓷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著名艺人吴金福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薛丁山与樊梨花》,就是采用大吴泥塑贴塑技艺运用于瓷塑上的成功之作。其中用于陈设观赏的“翁仔屏”有较强的观赏性,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大吴泥塑在解放后出口数量锐减,文革期间被列为“四旧”受到毁灭性摧残,至此从艺人才凋零。改革开放后,清末至民初的泥塑精品被古董商大量收购流往海外、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留存于潮汕本土的佳作可谓凤毛麟角,尤为难求。大吴泥塑近年才得以复苏,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知名艺人吴光让、吴维清被命名为国家级、广东省级泥塑技艺传承人。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为大吴泥塑更好地保护传承、“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摄影:陈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