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丁日昌与江南制造总局 | 陈作宏

时间:2018-10-30 14:56:07       点击:
更多

 丁日昌与江南制造总局

  文/陈作宏

  鉴于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清同治年间,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大员,深知要强国御侮,必须“师夷制夷”,学习洋人坚船利炮的经验。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现上海江南造船厂前身)的创建,就是在李鸿章会同曾国藩请示总理衙门后做出的决策。而时任苏松太兵备道的洋务派政治活动家、改革家、实干家丁日昌,在高层决策和该制造总局创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清光绪版《江南制造局记》中的

  上海高昌庙总局平面图

  同治二年(1863),丁日昌为李鸿章奏调至上海,协助李氏办理军火制造、采购及与洋人联系交涉各事,以“洋务吏治,精能罕匹”,“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为李鸿章所赏识。正是由于李氏极力推荐,丁氏于同治二年(1863)十月到三年五月七个月间,由同知衔江西候补知县升江西候补知州并赏戴花翎,再升候补知府,直至先署理、后正式被任命为苏松太兵备道兼管海关与办理对外交涉事宜。丁氏赴沪后,遂有“炸弹三局”之设,其中一局,由英国人马格里主持;其余二局,分别由丁日昌与参将韩殿甲主持。前者(英人主持之一局)每月可制炮弹四千余枚,后者可制炮弹六七千枚、短炸炮六七尊。三局之设,为后来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积累了经验并奠定了基础。然而李鸿章的目标还想制造长炸炮和轮船,计划扩充发展。三局负责人中,丁氏的经验、知识、抱负和毅力均首屈一指,扩充发展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他的肩上。

  同治三年(1864)八月,丁日昌向李鸿章上了一份密禀,认为“自古以来中国所以能自强者,大抵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今则外人趁中国有事,多方挟制,岂可不熟思自强之策!船坚炮利,外人长技在此,中国受制也在此。现既已设有洋军火局,著有成效,仅轮船力尚未及。何不趁此太平军初平,外人互市尚无龃龉之时,筹储经费,建立夹板火轮船厂,为生聚教训之计。”李鸿章极其赞同他的看法,即向总理衙门提出,并将丁氏密禀附上呈送。总理衙门阅后旋即函复:“寄来丁观察密禀一件,识议闳远,迥非睹之目前可比,足为洞见症结,实能宣本衙门未宣之隐”,责成李鸿章对“其一切章程及如何筹划经费之处”,“通盘核计入告”。李鸿章遂将这项任务交给丁日昌。丁日昌不负所望,做了几件大事:

  其一,积极向曾国藩建议并推荐,派容闳前往美国购买“制造机器之机器”。其二,在上海就近访求,经过数月努力,购下设在虹口,能制造大小轮船、开花炮和洋枪的美商旗记铁厂。期间,因购厂经费紧缺,丁日昌积极筹集。其时,上海江海关新关通事唐国华因利用职权勒索华商,与同案犯扦手张灿、秦吉等被革职羁押查办。唐国华曾游历外国多年,熟悉洋匠,与旗记铁厂美商“相习有素”,收监以后,续罪情急,愿联合张灿、秦吉等共集资银四万両,购买旗记铁厂,以功抵过。丁日昌认为“该通事等于整顿关务之际,辄敢沿收陋规,虽属罪不容逭,而趁此多事之时,竟能报效有用之物,以功抵过,似觉情有可原”,且其已保证今后不敢再犯,否则“愿甘重办”。经考虑再三,丁氏觉得此事可行,即密禀请示李鸿章获批准。遂得以筹集银四万両,不足部分由海关筹补,购铁厂事遂告成功。其三,争取李鸿章支持,促成李氏于同治四年(1865)八月初一日,会同曾国藩联名上书总理衙门,汇报筹办有关情况并得到批准,将旗记铁厂与丁氏和韩殿甲主持之两个炸弹炮局合并(后容闳自美购回的机器也均并入)为一家,命名为“江南制造总局”。其四,在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督办李鸿章授权下,丁氏于当年兼任该制造总局首任总办(丁转任两淮盐运使后,由新任苏松太兵备道应宝时接任)。在他的督察和精心筹划下,拟定了江南制造总局的章程,亲自指挥各项建设,为总局事业呕心沥血。该制造总局先造枪炮,兼造制器之器,此后逐渐发展扩大。

  

  清同治四年李鸿章会同曾国藩

  上书总理衙门公牍片段

  

  《江南制造局记》中的职官表

  

  《江南制造局记》中的砲图

  同治六年(1867),该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先后建起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等,厂房一直扩展到黄浦江边,并开始建造兵轮。同治七年至九年(1868—1870)该制造总局还陆续设立翻译馆、汽锤厂、枪厂、并在龙华镇建厂制造枪炮火药及铜帽炮引,成为一个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辅之以修造船械的军工企业。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魏允恭所编《江南制造局记》的《职官表》和丁氏《抚吴公牍》有关史料载,同治七年和九年,正在江苏巡抚任上的丁日昌,继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之后,两度兼任江南制造总局督办,于全省公务繁忙期间,十分关注支持该制造总局事业,或审批其上报文件,给出中肯指示;或亲临上海到该制造总局视察,实行现场指导,继续为其发展倾注心力。江南制造总局,终于发展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综合性新式军工企业。此后历经清末军火生产和造船分拆、企业荒废。民国中后期,由于日军侵占和国民党撤出大陆时的肆意破坏,造成其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直到1949年5月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这家军工企业才回到人民手中,得以新生并创造辉煌,最终发展为现在的江南造船厂。

  今天,当人们为江南造船厂已成为共和国一家大型现代化造船企业,担负着繁重的军工任务,像下饺子一样制造各类重型舰艇甚至航空母舰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丁日昌这位潮汕先贤当年在创建和领导江南制造总局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现在的江南造船厂

  
来源 | 揭阳市榕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