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百年前这位潮商好阔气,只要乡民挂串灯笼他就奉上良田大屋!

时间:2019-02-26 14:56:30       点击:
更多

  “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会”,“二哥丰养仔——来者不拒”......这些俗语平常人听了可能一头雾水,但在潮州城内却称得上是耳熟能详。“二哥丰”何许人也,为何能成为民间俗语咏诵的对象呢?

  “二哥丰”指的是潮州旅泰华侨郑智勇。所谓“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会”,是说生能得到二哥丰的帮助,死后能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顾,比喻人从善,生死都有依靠。民间如此看重“二哥丰”,郑智勇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郑志勇发展多方面事业,商务机构、航运、火砻、钱庄、当押、报纸、印务局等,成为当时的泰国巨富和华侨社会最有权威的华人。

  

  郑智勇原籍潮安县凤塘镇淇园乡,乳名义丰,族名礼裕,“智勇”这个名字,相传是孙中山1908年嘉其“有智有勇”故名。

  郑智勇9岁那年,两度赴南洋谋生的父亲郑诗生客死异邦,家境贫寒的他随母佘氏到处流浪乞讨。母亲改嫁到澄海南界村后,二哥丰不愿做“贴秤仔”随母,常到后陇和安寨内姑母的婆家帮做放牛、割草、拾粪等杂工。

  清同治初年,14岁的郑智勇得到族亲、当铺头家郑育文“送顺风”的19个银元资助,带着甜粿、市篮、浴布,从汕头搭乘红头船到暹罗谋生。他在湄公河一带的码头当苦力,以搬运货物换取酬劳。码头上的劳工鱼龙混杂,欺凌弱小的情况经常发生,身材高大、正直勇敢的郑智勇,遇见不平之事必定挺身而出、 拔刀相助,被该区众人称为“正义之士”。

  

  1866年,太平天国最后的部队康王汪海洋部十多万人在大埔(当时为潮州辖县)被歼,部份战士由揭阳人“大哥蟒”带领突围到汕头坐船逃到曼谷,与当地洪门会党汇合后声势大振,他们看中了年青有为的郑智勇。1866年底,16岁的郑智勇正式入会,由于会党的势力和潮州人大批涌入泰国,洪门会党在曼谷蓬勃发展。十八年后,郑智勇当上“大哥蟒”的副手而称“二哥”。当时曼谷尚无华侨社团,占华侨绝大多数的潮州人崇奉“老伯公”而建庙祭祀,实际上是潮州会馆,郑智勇逐步控制和掌握了这个组织。又过了八年,“大哥蟒”去世,由郑智勇领导会众,由于他敬重“大哥蟒”而不肯称“大哥”,这便是“二哥丰”名字的来历。

  得势之初,恰逢泰王朝财政困难,五世王决定开赌征税,需要私派组织出面。郑智勇凭借他的社会势力,配合当时泰国的社会情况,承包了暹罗王国政府的“赌饷”,开办“花会”赌场,形成一个庞大的开赌征税网络,手下人员上自司库、总管,下及批脚(收赌款人员)、保镖、侍者,不下数千人,为王朝征收了大量税款。郑智勇不但获得巨大酬金,而且身后成为“二哥丰佛牌”赌神,近百年来受到博彩者或生意人,甚至包括警察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顶礼膜拜,享受信众的人间香火。

  

  同时,郑智勇还发展多方面事业,创办“郑谦和号”总商行,经营航运、火砻、钱庄、当押、报纸、印务局等,商务机构遍及南洋诸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上海、青岛、厦门、汕头等地。由于他对暹罗经济作出巨大贡献,暹王封郑智勇“坤伯”(伯爵)头衔,赐其家族暹籍姓氏为郑差哇尼,并赐地建中国式的大夫第,将嚏叻附近的一条公路赐名为郑差哇尼路。

  1901年,泰国往来汕头的船队,在竞争中被迫卖给德国轮船公司。德船陡增运价,引起泰国商人的不满。据民国《潮州志》记载:“汕头初辟埠时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

  当时英国渣甸汽轮公司及德忌利士汽轮公司汽船进入汕头,随后德、美、法、俄等9个国家的远洋汽船及木帆船也相继入汕,从此汕头的海洋运输被外国人所控制。郑智勇不甘忍受外国强权操纵汕头港的航运业,1905年在他的倡议下,联合泰华部份火砻主和进出口商,组织“暹逻华侨通商轮船股份公司”(简称华暹轮船股份公司),集资300万株,购置轮船8艘,分别航行于泰国至日本、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和香港、厦门、上海等地,其中有4艘轮船专行泰国首府曼谷至汕头,并在汕头设立“华暹轮船公司驻汕头办事处”。

  

  华暹轮船公司驻汕头办事处

  据说,郑智勇曾指示:凡讲潮州话的旅客均可半价购票,如有老、贫、病、残者要求减免,均可酌情照顾甚至资助旅费。

  由于所经营的船舶运力不如其他列强,加上列强操纵汕头港的航运权,华暹公司开业只有二三年,汕头至曼谷航线就宣告歇业。1908年侨寓暹逻多年的粤人张建三,邀集闽、粤二帮商人并暹国官绅会议,合设“华暹轮船公司”,使该公司扩大了资本及运力。

  1909年4月,合设华暹轮船公司重新挂牌,继续经营汕泰航运贸易。第一艘来汕的“肖何”号,一来便与德国邮船公司的轮船驰骋海上,第二年华暹公司有两艘轮船专行于汕头与曼谷之间。

  华暹公司的轮船复航得到了汕头商人的大力支持。当时汕头商界有一家出口商称为南商公所,自华暹公司汕泰线复航后,因该司信誉好,商务日益繁忙。由于郑智勇对汕头海运贸易的重视和贡献,1909年南商公所专门分出另一出口商号称“暹商”公所,对华暹公司给予大力支持。由于汕头商人把汕头运往泰国的货物一律交付华暹公司承运,使得华暹公司在与德、英等轮船竞争中保持不败。到1931年,暹商发展到54家出口商号,每年出口贸易额在2000万元左右。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暹轮船公司遇上世界经济不景气,并因业务纠纷打官司败诉才致歇业。

  

  光绪年间,郑智勇因向清廷捐献10万白银赈灾,获得二品卿衔花翔顶戴的“荣禄大夫”封号,慈禧太后也答应接见他,且在曼谷建筑了豪华的“大夫第”,在祖居地凤塘淇园乡也建起以“荣禄第”为主体的四马拖车大厝。

  但郑智勇不满清廷对1907年5月22日潮州黄冈起义的残酷镇压和滥杀无辜,故向胡汉民表示愿意在曼谷接待孙中山先生和支持革命事业。1903年,孙中山首次到曼谷从事革命活动,郑智勇鼎力资助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孙中山虽为洪门致公堂主,但比郑智勇在洪门辈序中小一辈,年纪也少15岁。郑智勇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激动地对孙中山说:“先生尽管去运动革命,钱由我来出!”他慷慨解囊为革命排忧解难,数额均以万计,孙中山先生深受感动,赞誉他为“革命座山”。

  

  郑智勇的母亲80大寿,孙中山派员赠送一幅亲笔题字的织锦贺幛,贺幛上款绣着:“义母惠存”,中间锈一大“寿”字,落款是“义子孙文”,这幅贺幛一直挂在海涛公祠的厅堂上,可惜后来流失了。

  1912年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郑智勇派第五子郑法材带5万银元和象牙一对到南京面贺。当时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贺款也为5万银元,同是华侨中出资最多的。

  2011年在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孙中山的孙女、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捐赠两岸及世界各地孙中山铜像100尊,其中一尊就赠给了郑智勇的故里淇园新乡。郑智勇的曾孙、在当地捐建了智勇中学的郑明辉,也自铸一尊曾祖父的铜像,与孙中山铜像并排立在智勇中学校园。

  

  

  智勇中学校园里的孙中山铜像和郑智勇铜像

  郑智勇为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1916年与高晖石、许必志、萧坚麟等华商集合捐款泰币30万铢,创建培英学校,历时4年建成,为旅暹华侨所敬仰。此外,他虽身居暹地,却对潮汕家乡航运、兴学、筑堤等不遗余力,善举殊多。

  1911年,郑智勇在家乡淇园村附近新建一座村庄,名为“琪园新乡”。新建的琪园占地140多亩,包括宗祠、洋楼、更楼、围墙等。

  琪园新乡建成后,郑智勇将房子分给其家族及近亲嫡系。为改变小姓弱房状态,他还以分给耕地、房屋和财物为条件,大规模招人改姓入宗来淇园定居。只要附近乡民愿意来投奔并挂上他的郑姓灯笼,每人给地二亩,房屋一间。至今“二哥丰养仔——来者不拒”成为潮汕侨乡百姓的口头禅。

  

  

  此外,郑智勇在琪园新乡兴办智勇小学(今凤塘中学校址),首届免费招收三班180名学童入学,供给校服,提供住宿,高薪聘请潮州金中杨柳任校长,在民国初期的潮汕开创办学风气之先。

  他还修筑了两条贝灰路,分别由淇园新乡通往潮州府城和县内的浮洋墟市,总长42华里。

  

  1918年初,潮州发生大地震,危及韩江堤防。北堤是关系到潮汕平原数县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堤防,郑智勇拨黄金38万两,并用他来往汕头至曼谷的五福轮船公司的轮船运来大批物资,修筑南堤、北堤和东堤。修复工程于次年8月竣工,潮州绅士父老在北堤建“郑公智勇纪念亭” ,在南堤树“郑公智勇纪念碑”,以纪念其功绩。

  

  驷马桥边集葆姿,
殷勤利众等平施。
翠蕊涵心轻照遍,
信是南朝衍再移。

  这首《驷马桥咏》是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方海权所作,意在赞颂和纪念郑智勇慷慨好施的精神。

  郑智勇对潮剧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也有很大贡献。据传他少年时曾跟随潮剧戏班流浪过一段时间,因而非常同情那些如奴隶般生活的童伶。他发迹后在曼谷耀华力路和花会厂建成6座戏院,邀请老正和、老双喜和老万年等潮剧班赴泰演戏。其轮船公司先后让200多个潮州戏班免费乘船到达曼谷,有的还到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演出。

  此后数十年间,到曼谷4次(每次4个月)以上的有老赛桃源、福来香、老怡梨、老一天香、老正顺等30多班,还有老三玉和新三玉被留在花会厂作专用戏班,因郑智勇家乡前称“淇头”而名为“淇头双玉”。

  

  1935年,87岁的郑智勇在泰京去世。他在临终前曾立下遗嘱,将在曼谷的大夫第连同大批地皮献给暹罗政府。1937年,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