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追星在年轻人中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儿,为了心目中的“爱豆”打call应援,买周边更是不在话下。年轻人追星太疯狂?你知道吗,在一千年前的潮汕,有位韩姓男子在老百姓的心中也有如此地位,人们为了纪念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哈韩族”,做了许多“疯狂”事。
这位潮汕人心中的超级“爱豆”,没错就是——“昌黎公”韩愈!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朝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思想家。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深受后人敬仰。
宋神宗和宋宁宗先后追封韩愈为“昌黎伯”、“昌黎公”,配享孔庙,等级大大提升。韩愈由唐人变成宋神,实现了从人到神的转化。我国先后有三个地方建祠立庙,祭拜韩愈。一是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二是与韩愈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昌黎,三为韩愈曾任刺史的广东潮州。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当时,潮人崇拜韩愈的表现,是将韩愈神化,具体做法如下——
建韩文公祠
神化人,把某人变为神,其目的是为了纪念,便于祭拜。在这一文化心理的驱动下,建祠立庙,成为神化人的一种主要做法。潮人神化韩愈也自然地遵循这一文化规律,其最大的表现、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建立韩文公祠。《三阳志》说:“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韩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泽在人,久而不磨,于是邦人祠之。”
潮州第一座韩文公祠的建立是北宋潮州通判陈尧佐州。从北宋到清代,潮州的韩文公祠,更换了好几个地点,修了43次,每一次选址迁址,每一次兴建修葺,都是由地方官倡议主持。潮州韩文公祠最大的一次大修,就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现在韩文公祠的主体建筑,大致还保留着当时的形态。
除了潮州韩文公祠,潮州各县在地方长官们的主持下,也都纷纷建造韩文公祠。主要有潮阳东山威灵寺左、揭阳学宫射圃后、饶平明伦堂后、普宁昆冈书院后楼、澄海治龙潭寺左、南澳左营游击署旁等。
在我国古代社会,祠庙是祭奠拜膜圣贤的场所。潮人建造韩文公祠,以对韩愈历史功绩的纪念、缅怀,以供人们敬拜、祭祀。
编造、传颂韩愈的传奇故事
编造人物传奇故事是神化历史人物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人物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仕贤、能工巧匠等,他们必然为老百姓做过惊天动地、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们通过编造、传颂传奇故事,有效地将他们心中的偶像神化。
潮人神化韩愈,也积极编造并流播、传颂韩愈的传奇故事。下面几则小故事,一起来品品——
韩愈祭鳄鱼
韩愈到潮州上任个时候,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散灌。伊去城外巡视,看着北面山洪呤隆叫青来,心想淡山洪呐是无堵,百姓生活么就无变浒。
伊就骑只马,走去城北,先看了下水势,又看了下地形,就吩咐随从缀来伊个马后,凡是马走过个地方都着插支竹竿,作堤线个标志。
韩愈插好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竿标筑堤。百姓听了死下欢喜,个个就来烧护,做知一到城北,就看着戏撮插下竹竿个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北来个洪水哦。
从此开始,潮州就无再患水灾哦。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终端的山坡则长出茂密的竹子,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设水布
古代潮汕地区交通不便,木材载运都通过榕江韩江等河流,将木材缚成杉排漂流,运送杉排的撑排工经常下水推排,为了方便,他们和纤夫一样索性不穿衣服,裸露身体。这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感到难为情,认为是伤风败俗,便告上了潮州官府。
那时韩愈被贬潮州,他觉得撑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不穿衣服又十分不雅,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撑杉工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但要于腰间扎一条布遮羞。这就是“水布”的由来。由于夏天人们在野外洗澡时,可以用它围下身方便换衣服,“水布”又演变为“浴布”。
此外还有“大颠与韩愈”、“韩愈与灵山留衣亭”的传奇怪故事等。编造并流播、传颂韩愈的传奇故事,使韩愈在潮人的心目中更显得神秘化,更具神圣性,更为百姓所崇拜,所祭祀,大大强化了韩愈的神象,提高了韩愈的神态。
祭拜韩愈
神化的过程就是不断祭拜的过程。祭拜有丰富独特的仪式,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潮人神化韩愈的又一大表现,就是举行祭拜韩愈的民俗活动。
在潮州市湘桥区磷溪镇下辖的美堤村、仙美村、古堤村、后洋堤村、内坑村等八个村庄,每年九月九日轮流举行祭拜韩愈活动。这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村民搭建戏棚,请来潮剧团演出助兴,在外工作的村民都赶回村里参加祭典。祭拜仪式由村里的老人主持。老人们身着唐装,整齐有序地向韩文公画像行礼。随后,戏台上的演员按照习俗,身着戏服走下台来,向韩文公的画像行礼。
潮人崇拜韩愈不仅在本土,而且传播到海内外。作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商,随其商贸活动的拓展,把韩愈的神崇拜带到外地,带到他们经商的地方。
乾隆四十九年撰写的苏州《潮州会馆碑记》里记载:“我潮州会馆,前代创于金陵,国初始建于苏郡北濠,基址未广。康熙四十七年,乃徙上塘之通衢,列层五楹,为殿者一,为阁、为台者各一。闬闳高敞,丹飞。敬祀灵佑关圣帝君、天后圣母、观音大士。已复买东西旁屋,别祀昌黎韩夫子。兼设客厅厨会,凡岁时伏腊,祝厘受祉,宾朋叙会,饮爵献酬,咸集予是,规制焕然一新矣。”
从这一段记载里,可以了解到,清代苏州的潮州会馆,除了祭祀关帝、天后、观音之外,在康熙四十七年新馆建成之后又另外设置祭祀韩文公的坛堂。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潮汕人都变成了“哈韩族”,奉韩愈为神呢?我们可以探究一下,潮人神化韩愈背后的文化机理——
恩
感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现代社会“爱你没商量”不同,传统社会民风相对淳朴,重情重义,爱一个人、崇拜一个人,是有商量的,是有缘有故的。
韩愈在短短的八个月治潮中,驱鳄害、兴水利、重农桑、放奴婢、举人才、兴教育,做出了“功不在禹下”的丰功伟绩,潮人感其恩,戴其德,不仅“山水于今皆姓韩”,而且建起一个个韩文公祠,将韩愈供奉起来,世代朝拜。
利
功
“为我所用”是潮人造神、祭神的文化心态,潮人与神明之间达成一种十分自然的契约关系——你保佑我,我祭拜你;你祭拜我,我保佑你。潮人神化韩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古代韩江沿岸水患频频,不时给百姓造成严重灾难,韩江两岸人民祈求神明保佑。他们需要三山国王和玄天上帝,他们请来安济圣王、双忠公、城隍爷等等乡土守护神,他们也将为民谋幸福的韩愈神化,赋予其保境安民的功能,奉为乡土守护神,于是才有了磷溪镇美堤村等八个村庄轮流举行祭拜韩愈的民俗活动。举办祭拜韩愈节俗活动,是潮人对韩愈“独信之深、思之至”,是潮人出于对韩愈治潮丰功伟绩的一种深厚感激、崇敬,也是潮人对韩愈保境安民的期望。
潮人神化韩愈,还赋予韩神送子的功能。清朝乾隆年间,学者檀萃在《楚庭稗珠录》一书中记载了潮州女人簇拥到韩文公庙祭拜以祈求生子育儿的情形。“潮妇求子必于文公庙,庙祀处处有之,有求无不应者……直视公为多子母矣!”
从清代开始,潮商在上海、苏州、天津等地兴建起潮州会馆。苏州等地的潮州会馆,除了敬祀关帝、妈祖、观音,还“别祀昌黎韩夫子。这种现象实为潮商所独有。”这既是海内外潮商对韩愈的永久纪念,深切缅怀,也是期待韩神保佑生意亨通,财源广进的心理使然。
化
教
潮州地方官员着力建造、修缮韩文公祠,奉韩愈为神,万人竟仰,世代祭拜,为的是“风示潮人”,“养士治民”,使今生后世的官员,在参观韩文公祠、瞻仰韩文公、祭拜韩愈之中,为韩神所震慑,从而立志以韩愈为榜样,时刻铭记韩文公教诲,“以公为师”,见贤思齐,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民谋福祉。潮人神化韩愈,教化的文化机理显而易见。
而潮商在苏州等地潮州会馆“别祀昌黎韩夫子”,除了祈求韩神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目的,就是以此促进潮商学习韩愈的“忠”、“勇”精神,做一个聚韩愈精,会韩愈神的儒商。同时,利用韩愈的人格魅力和韩神的威力,规范、约束自己的商业行为,养成良好的商业道德,长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文/陈友义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