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官塘镇石湖村:一座古老村落 一串历史遗珠

时间:2019-07-05 15:01:33       点击:
更多

  提起湘桥区官塘镇,多数潮州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鱼生和牛肉火锅。其实,官塘地区除了令人争相追捧的美味,更拥有堪称华丽的人文风景线。

  官塘旧时属海阳县秋溪都,这里濒临韩江北溪,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涌现出众多各行各业的名流贤达。

  秋溪陈氏一族,在此聚居繁衍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宋代至清代,“一门三进士,全族九知县”,举人贡生数十员,宗族之繁荣兴旺可谓世所罕见。

  石湖村是秋溪陈氏主要聚居村落之一,是现代哲学家、教育家陈唯实,当代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的故乡。村中保留着许多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砖一瓦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浮沉。

  

  石湖村的历史建筑

  先祖功于社稷 千年蔚为望族”

  夏季的一天,在官塘镇党委宣传委员苏少杰和石湖村干部陈春祥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开启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旅程。

  “石湖”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取的。据《官塘镇志》记载,石湖昔日称为“湖阳”,土改时期与石门巷合并,取两地首字命名“石湖”。旧时,石湖与相邻的巷头、巷下、元房等村,同属海阳县秋溪都鹳塘(官塘)乡。清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二》载:“秋溪都鹳塘,内有巷头、巷内、元房、下巷、湖阳等名,距城二十二里。”

  宋代元符年间,海阳县令陈坦(福建晋江人)治邑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任满之际为百姓所攀留,与其堂兄潮阳县丞陈增一同卜居鹳塘乡,并修建祠堂祭祀先祖。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今巷下村,正门镌刻一副对联:“闽海分藩传旧德;秋溪卜世振新猷。”据说此联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撰,以前联末还有“絅庵”的落款(黄锦,字孚元,号絅庵)。

  陈坦治理海阳县,其中一项政绩就是迁建县学宫。此前,县学与州学(府学)同设一处,陈坦认为两级学宫在学田等方面差距较大,不利于县学的发展,于是将县学迁至制锦坊(今昌黎路与文星路交界处)。此后历朝历代,县学越办越好,几可媲美府学。时至今日,府学只存遗址,而县学仍然是潮州崇文重教的地标,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大宗祠主殿正中供奉的先祖,即陈坦、陈增的祖父,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名叫陈洪进(914-985),南唐末年任清源节度使,割据泉、漳二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将二州进献宋朝,被授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晋封杞国公、岐国公,卒后谥“忠顺”,追封东海南康郡王。陈洪进纳土归宋,有功于国家统一,历来被传为佳话。在通往陈氏大宗祠的村道上,树立着一座冲天石牌坊,正面阳刻“宋岐国公之派”六字,背面刻着“忠顺世家”四字。落款表明,此坊是明成化甲辰年(1484),由裔孙陈纶重建(始建年代不详),昭示了秋溪陈氏祖上的来历。

  

  巷下村村道上的冲天石牌坊

  自陈坦兄弟卜居秋溪都,数百年间,朝代更替,陈氏一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早已蔚为望族,并以“秋溪世家”作为郡望。陈春祥告诉我们,开基祖最初在巷下置宅,而后不断向周边发展。目前,宗族四个主要聚居村落人口约16000人,其中石湖村人口最多,达到5700多人。

  清代到民国时期,许多陈氏族人出海“过番”,通过艰苦打拼取得成就以后,相继返乡置建家宅。如今,漫步在石湖村间,举目望处,众多制式相近的民国建筑错落有致,与村前开阔的鱼塘相映成趣。白墙灰瓦满布岁月的皱褶,道不尽浓浓乡愁。

  一间普通民宅 走出哲学名家

  探访过程中,一间坐落在菜市场旁边、不太起眼的民宅,却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民居的门牌是“吴厝前十横2号”,大门紧闭,门前屋后长着杂草,看起来已经很久无人居住。陈春祥告诉我们,这是陈唯实的故居。

  

  现代哲学家陈唯实故居

  陈唯实(1913-1974)这个名字,在普通市民中可能知悉度不高,而在国内理论界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从潮州走出去的哲学家、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1927年,陈唯实就读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澄海当小学教师。1934年,陈唯实到北平图书馆自修哲学,从此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吸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随后,陈唯实前往上海,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等发起的新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出版了多部哲学论著,并参加上海社联和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活动。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普罗大众的代表人物,陈唯实与艾思奇被理论界并称为“南陈北艾”。

  1937年,侵华日军进犯上海前夕,陈唯实转赴武汉,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1938年至1948年,他先后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院校任职,并担任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等职。这个时期,他进入了革命圣地——延安,并于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年,陈唯实随叶剑英南下,在广州参与南方大学的创办,任第一副校长兼教育处长。1952年调任华南师院(今华南师范大学)院长。他全情投入高等学校的教育建设,为新中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1957年,陈唯实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63年,调任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陈唯实备受迫害,1970年10月被送回潮州原籍,1974年1月因病逝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昭雪。

  一代摄影大师 在此走向世界

  在石湖村中漫步,不时能见到枝干粗壮、根须倒垂的榕树,其中有一棵冠如巨伞、遮天蔽日,挂在树干上的牌子显示,它已经有250年树龄。附近村民说,因为这棵古榕的存在,这一带被俗称为“古树下”。

  古榕树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民国时期的宅院,名叫“瑞锦里”,是三进两天井中西结合的制式,两侧有对称的厢房。二进正门外框贴着一圈瓷砖,是民国时期的进口货,质量上乘,至今仍然色彩鲜艳。门墙上的壁刻保存也较为完好。陈春祥指着一侧的厢房说,陈复礼先生昔日就住在这里。

  

  陈复礼先生故居

  厢房也有三进,第一进是偏厅,配搭罗马柱、半圆门楣等欧式装饰,第二进的门框同样贴着洋瓷砖,还有各式各样的壁刻,第三进是后楼,双层结构,八角形门框颇为别致。

  如今,陈复礼先生的故居,由他的侄儿陈兆荣代为管理。从陈兆荣口中,我们得知,这座宅院建于1925年,陈复礼先生从小在这里生活,并且在这里完成婚姻。当然,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登上国际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殿堂。

  陈复礼先生的艺术情怀,颇源自于书香家庭的熏陶。先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31年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毕业后不久,因避战乱远赴东南亚谋生,先后侨居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1955年移居香港,年近不惑生活才安定下来。

  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使陈复礼先生对芸芸众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对和平有着深切的向往,对祖国家乡更有着深沉的眷恋。这些思想和情感,都在先生的摄影作品中真挚流露。他首创“影画合璧”摄影风格,巧妙又大胆地让摄影与绘画“联姻”,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具有世界话语的佳作。随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名誉会长,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在国际影展中斩获金、银、铜奖无数……陈复礼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自不需我们再作过多复述。

  去年,陈复礼先生在香港与世长辞,令文化艺术界和潮州市民沉痛惋惜。而今,站在这座记录先生成长经历、承载先生家国情怀的宅院里,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格一格充满年代感的胶片,思绪荡漾在岁月长河之中。

  海丝文化地标 深藏传奇故事

  离开了“瑞锦里”宅院,我们依照计划,继续前往探访2018年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的府第——卫分府。

  

  “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卫分府

  卫分府的置建者名叫陈式,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他的故事颇有些传奇色彩。相传,陈式少时家贫,十五岁便出海远渡至暹罗(泰国),靠做苦力谋生。后来,暹罗与寮国(老挝)交兵,寮国不断以象阵攻袭,泰王束手无策,只得张榜招贤。陈式应征献计,依照家乡砍柴刀的形状打造成长柄钩镰,钩砍象腿而大破象阵,立下战功,被泰王封为“卫分将军”,赐予大量金银玉帛。嘉庆年间,陈式以母老多病为由回到家乡,置建府第,命名为“卫分府”。道台得知其衣锦还乡的消息,上门索贿不遂,便诬蔑其为海盗,将其充军至伊犁,从此,陈式再也没有重履故土。

  卫分府的置建,距今至少有两百年。当我们走进这座府第,已经几乎找不到清代建筑的痕迹,大部分结构都是民国改建。只有门楼间大致保留了原貌,而“卫分府”三个大字,亦是后人所重书。墙上悬挂着潮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颁发的“潮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牌匾,标志着这座府第在海丝文化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府第虽已没落,那段酷似水浒传中“钩镰枪大破连环马”的故事,却十分令人神往。而陈式漂洋过海、建功立业的事迹,更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业通道,历史上许许多多潮州人扬帆“过番”,在各个领域勇敢拼搏,取得个人成就的同时,为不同文化的交融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年被闭关自守之清廷抹杀的功业,今天将成为海丝文化和潮人精神的生动展现。

  专家建议

  打造 “美食+历史文化” 复式旅游胜地

  秋溪陈氏历经千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宗亲派衍海内外,自有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探访结束后,我们思考得更多的,是坐拥如此人文风景的石湖村,如何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图景?

  接受我们邀请一同探访了石湖村,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深有感触,认为石湖村与周边各村应该连片整体保育和活化,通过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结合当前的优势产业,打造成为“美食+历史文化”的复式旅游胜地。

  陈贤武建议,官塘镇和石湖等村应尽快对陈唯实故居、陈复礼故居、卫分府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一些明清民国时期的民居、祠堂也应尽可能抢救保存下来。同时,从名人文化、海丝文化、祠堂文化等方面入手,挖掘其历史内涵,发挥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吸引游客、宣传潮州的名片。

  “要让游客知道,官塘不只有鱼生、牛肉之美味,更有辉煌的历史文化。”陈贤武说,官塘的鱼生和牛肉火锅驰名远近,美食为当地吸引了大量客人,但只有文化才能让客人留下来用心品味。要把美食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统筹各方资源策划旅游线路,串珠成链,让客人得到多层次的文化体验,既是味蕾刺激更是一种文化的桥梁。

  对于石湖等村旅外乡贤众多的实际,陈贤武建议,要充分发挥乡贤委员会的作用,主动走出去与海内外乡贤密切联系,聚集乡贤的智慧和资源,共同推动乡村发展。与此同时,要大力整治乡村环境,营造良好的居住、旅游和投资氛围,才能振兴乡村经济,使村民得到实惠。

  记者手记

  寻找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这注定是一篇难写的文章。

  美丽与丑陋,古迹名宅与违章建筑,数百年老榕与不断新增的垃圾如此紧密地混杂在一起,明明是乡村却无法纳入乡村振兴范畴的悖论,构成石湖村的原生态。

  懂行的文史专家,走过不少地方的媒体记者一会啧啧称叹,一会唏嘘不已,面部表情不断地“移步换景”——如此底蕴深厚的地方,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原本应该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的路该如何走?为石湖有着各种历史遗存激动不已的文史界人士主动献策,村书记却因有其他事务没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这是我们的另一种遗憾。毕竟,乡村振兴,需要资源,更需要村民自愿。乡村振兴的动力在村民自身,乡村振兴之路,关键该由村民自己来走。

  然而,外人对村里发表的诸多遗憾,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看着那些从明清民国时期的老屋墙头冒出,顽强甚至盎然生长的野花野草,你不得不对石湖人竖起大拇指,毕竟,能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就是一件好事。

  来源:潮州日报、天下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