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

时间:2023-01-31 16:10:47       点击:
更多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传统节庆,是世界各民族十分普遍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万分喜爱。中华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人与其他地区汉民族一样,也欢度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等等因素的影响,潮汕传统节庆文化在基本沿袭汉民族节庆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事项。

文化是发展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又推动了文化发展。潮汕文化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潮汕文化的传承,而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传承潮汕文化,促进潮汕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承性是文化一个突出的基本特征。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由于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总是在既定的、从先辈继承下来的条件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和文化借鉴活动的。因此,文化的发展自有传承,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48.jpg

如同血管里流着和先辈一样的鲜血、头脑里有着和先辈一样的脑髓,各个民族仿佛从吃奶的时候就无条件地接受了先辈们所备下的种种文化事物和观念,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某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能任意选择某种政治制度。当一个民族文化已经产生和定型之后,其成员的心灵也再不就是一块白板,社会文化模式已经内化为成员们的心理结构。如同人们不能超越自身的皮肤、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各个民族都是无法超出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文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所固有的这种传承性,引发了人类心灵的“寻根”祈向,成为文化传承、保持文化民族性的心理驱动力。人类文化史显示,任何民族对于新文化的探索,任何创造性的文化活动,都以各个民族所置身的特定社会文化氛围为前提,都以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的文化模式为基础。因此,可以这么说,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民族文化生活,也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多样统一和高度发达。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就包括了节庆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本身有其传承而发展,而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整个文化体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遵循文化发展规律,自有其文化传承。促成潮汕文化传承的途径、方式无疑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就是传承潮汕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之一。正是由于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有效、积极传承,潮汕文化才得到不断发展,日益壮大。

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实际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潮汕文化的有效载体。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既拥有了内容丰富的有形内涵,又兼备了种种的无形内涵。而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所有潮汕传统节庆所负载的内涵,都无一例外地深蕴着潮汕文化的层层积淀,是潮汕前哲先圣巧思佳构的创造转化。的确,从爆竹声声的大年初一,跨越春夏秋冬,直到合家团圆辞别旧岁的除夕,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在历代先民的精心呵护和拱卫之下日渐生成,最终成为一个贯串春夏秋冬的“文化链”。与此同时,它又转而肩负起凝聚潮汕人智慧、引领潮汕文化承继的历史使命。事实上,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义的潮汕文化,强调家庭亲情,企盼团圆安定,以及对前哲先圣为主体的历史文化的怀念与崇拜,对一切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在刻意制造合家团凝、普天同庆的气氛以及着力营造祥和、安宁、喜气、幸福氛围的传统节庆中,都得到了既合情合理又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宣泄。如此,人们才会有“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的赞辞,才会有“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感慨,才会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期盼。而这些又表明,人们对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中负载的悠久潮汕文化,充满着依恋,包含着神情。换言之,恰恰是因为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把潮汕文化所汇集的万般关爱、千种祝福,带到每个潮汕人的身旁,沁入每个潮汕人的心脾。在潮汕传统年庆习俗与人的交流往复中,潮汕文化深入到潮汕人生存敷衍的各个角落,世代相因而不绝。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37.jpg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潮汕传承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传统节庆仅是其中之一。相对而言,人们所熟知并一向看重的仍是靠文化人“口授心传”和著书立说以“传之其人”的那种方式和途径。应该说,这的确是文化传承的“正道”。然而,历史表明,在这种传承过程中,由于其活动的范围往往不能完全超出知识阶层的狭小圈子,所以一方面是范围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又常常会遇到“斯文”扫地、文化浩劫的困厄。“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文化传承屡屡濒临灭顶之灾的表现。可以说,文化传承的这一条“正道”,虽可在“薪尽火传”的煎熬中实现“斯文未丧”的千古佳话,其总是让人时时担忧和不安,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节庆习俗作为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其可以免遭那么多的拘束和困厄。时序变迁、佳节光临,从钟鸣鼎食之家到寻常巷陌,潮汕人通过欢度传统节庆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温习节庆习俗的内容,投入到节庆所渲染的浓浓文化情致和氛围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传统节庆这种传承文化方式在力度与广度上,较之文化人苦心的薪火传递,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节庆这种文化传承方式,传承着文化精髓要义的文化人的传承就形同虚设、可有可无了,双方是互补共存的,共同承担起传承潮汕文化这一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传统节庆所具有的传承文化的职能和它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今,我们正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汇集多方力量。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完全可以继续发挥其无所不在的渲染功能,保持“润物细无声”的固有特点,将传统文化汇入到现代化的伟大建设实践之中,最终实现其传承文化的时代意义。

民俗文化实现的文化传承无疑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也符合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承着潮汕文化。

㈠传承潮汕的传统节庆文化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喜庆类的传统节日,以欢庆人畜两旺、吉祥幸福为主题,尤以春节最为突出。人们常说“日日就像过年”“像过年一样热闹”,反映了年节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净是欢乐和喜庆。年节期间的神州各地,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到处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洋溢着一片欢乐热闹的气氛。欢乐和喜庆同样是潮汕人过年的主旋律。春联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集视觉、听觉、感觉和回味为一体,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的文字符号,成为潮汕年节节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表现欢乐吉庆气象的年画、灯笼,将潮汕城乡家家户户点缀得喜气洋洋;作为年节主题视听符号的鞭炮和烟花,具有渲染年节气氛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的效果;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如,潮阳的英歌舞、澄海的蜈蚣舞、饶平的布马舞以及各地的大锣鼓、舞狮、舞龙、灯谜会猜等,更是使得春节热闹非凡;而元宵节前后各地举办的游花灯、看新娘、办丁桌以及营老爷等活动,诸如揭阳榕城的行彩桥、澄海上华的赛大猪、盐鸿的“拖灶神”等等,这些喜闻乐见的节俗活动,实现了神人同乐,使城乡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也为城乡增添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28.jpg

在春夏秋冬的自然推移中,潮汕人以节庆的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人们也借此得以从容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生活的韵味和自然的情致。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活动本身就有力地传承了以欢乐喜庆为主题的潮汕传统节庆文化。

㈡传承潮汕道德文化

道德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道德规范固然对人生和社会益处很多,但简单地将其切入社会之中,显然不能让人领受,更不用说去自觉顺从和切实执行了。因此,选择切合道德深入社会规律的传播传承模式,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反省传统道德在市井民间的广泛虽然传播的历史,我们固然不能排斥儒学教化和政府推广的作用,但传统节庆文化也是功不可没的。传统节庆习俗对道德规范的传承,一方面得益于它无所不在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通过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节庆活动予以耐心细致传播的必然结果。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对道德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团圆和谐。合家团圆,合家平安,合家快乐,是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潮汕传统节日中,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一家团圆的佳节,正是刻意安排在“花好月圆”之夜,使人深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使人领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汤圆、月饼、橄榄、苹果、桃、西瓜等,内具甘美而外形团圆,一再提示着节日团圆的主题,让人们尽情享受着团圆的甜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年节,也是间骨肉团圆的佳节,潮汕人都要在除夕之夜“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在围炉中共庆美好新年。另外,对先公先祖的祭祀纪念活动,也对刻意安排在一些团圆节日或月圆之时。如年节的祭祖活动、元宵节前后的营老爷活动等,都表现了潮汕传统节庆对人间团圆的追求以及对这种团圆之本的勉力追溯和感念。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18.jpg

节庆期间举办的营老爷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以极大无比的力量,吸引着工作在外地、嫁到他乡的四亲二戚、亲朋好友,甚至海外潮人“常回家看看”,既孝敬父母,又敦睦乡谊,加强宗亲。这些无疑大有利于促进海内外潮人的文化认同,增进海内外潮人的团结。可以说,在传统节庆所烘托的团圆氛围中,骨肉之间“一家人”的感觉,在喜庆同乐共食的接触中,是心心相印、真真切切的。同时,正是子孙自觉依从儒学的孝道,节日里的父母长者就得以尽情含饴,享受子孙成群之乐,并将这种感受延伸到平时的每个日子,使骨肉亲情得以日新常新。

建设和谐幸福社会,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的是齐心协力。族群的凝聚力固然需要族群的自豪感作为基础和依托,同时它又需要族群的认同感作为保障和凭借。族群认同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潮汕传统的节庆文化活动,可以以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天然特点,去渲染一种浓郁的潮汕文化氛围,而每一个潮汕人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自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它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它所赋予的价值观念,会心安理得地成为潮汕大家庭的一员,从而触景生情,产生浓烈的乡土情感,激发强大的动力和创造力,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2、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它同样是传统年节的首要道德资源。在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中,这种道德观念随处可见。除夕夜的团年饭上,座席的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男女长幼的座次明显地表现出尊卑有序的观念;席间,晚辈要恭恭敬敬地给长辈敬酒、夹菜等,以示尊敬之礼;年节中,晚辈要穿梭地给长辈拜年行礼,学生要给师长拜年,老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等,传统年节有效地传承着潮汕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传统。

3、文明礼貌。传统节庆是大喜大庆的日子,需要多种途径,要求每个人都来营造喜庆、吉祥的气氛。“新年好”“新年身体健康、万事胜意”“恭喜发财”“合家平安”“新年合想”“马到成功”“狗年旺旺”……这些嘉言懿语,配以节日的特殊的喜庆气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美;大年初一早,不得乱倒垃圾、污水;不能随便打小孩;不得吵架、骂人……这些节日禁忌,大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文明。

4、爱国爱乡。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中,除了围绕纪念家族先人而展开的祭祀活动外,更有对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纪念、追忆活动。如,端午节龙舟竞渡、食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中秋节食月饼,是为了纪念元末民众抗击蒙古族腐朽统治。而潮汕人的中秋节用芋头祭祀祖先,特别具有地方特色。潮汕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用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成风,至今犹存。

爱国必须先爱乡,爱国是爱乡的延伸和高级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凝结着浓重的乡情厚意,不仅使本土的潮汕人年复一年喜庆、欢度,也使海外潮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辞劳苦,回乡与家人团聚。传统节庆习俗使海内外潮人思乡、恋乡,进而升华为爱国、卫国。

㈢传承潮汕的祭拜文化

在各民族的民俗节日中,“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最多”。各类宗教祭祀类习俗在潮汕传统节庆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潮汕传统节庆中的祭拜习俗主要有: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初四“神落天”;初五“神落马”;初九“天地生”;元宵游神;端午拜水神;中秋拜月娘;十二月二十四“神上天”;除夕遍祭众神;等等。

潮人的信仰崇拜对象极为庞杂、广泛。就潮汕传统节庆中祭拜的对象而言,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各种神明,“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祀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 等等。潮汕人祭拜这些神明,符合“神人之间存在一种契约”的原理——神明保佑着潮汕人,潮汕人要得到神明的保护和赐予,必须祭拜神明,对神尽一定的义务。而年头年尾就必须答谢各神明的保佑,并寄予更大的良好期望——神明对他们的更大保佑。二是祭拜祖先。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灵魂的敬仰”,其原意在于:纪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借先人以团结族人;祈求先人“显灵”,保佑子孙四季平安,兴旺发达。而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教育生者要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正如潮汕俗语说的——“拜死人是做给活人看”。潮汕社会以至中国社会,能代代相传,维持家庭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无疑与崇敬祖先,尊老爱幼有密切关系。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18.jpg

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出于功利。由于有上述这些作用,因而潮汕人在传统节庆中祭拜神明,祭拜祖先,并开展具有极大娱乐色彩的营老爷活动,实现了神人同乐共庆,为节日增添了喜悦气氛。潮汕传统节庆中的这些祭拜习俗,通过传统节庆活动而义无返顾地传承下来,虽有“文革”破四旧的浩劫,但至今长盛不衰。

㈣传承潮汕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浸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在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潮汕人民,需要身心的释放和宣泄,传统节庆习俗中的饮食作为其中一种有效途径,满足了人们这一心理要求。潮汕俗语称:“俭俭五月节,富富二九夜”,反映了人们对时年八节饮食的倾情与重视。不仅人要食满足,而且神明也要食满足。因而,食成为人们过年过节一个重大的角色,也为节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潮汕饮食文化在年复一年的传统节庆中得到传承,而作为潮汕文化富有特色的潮汕饮食文化的传承,也就有效地传承了潮汕文化。就潮汕传统节庆中饮食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饮食习俗的传承。初一早吃素,初二开斋;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吃糖葱薄饼、蒸朴籽粿;端午节吃粽球;中秋节吃月饼;入冬吃狗炖鸡;除夕夜的“围炉”,吃团年饭;等等,这些潮汕节日饮食习俗,在年复一年的传统节庆中,代代相传。

2、食品的传承。拜神祭祖的供品——“三牲”(猪、鸡、鱼)或“五牲”(猪、鸡、鱼、鹅、鸭);特别是潮汕妇女精心制作的各种精美的粿品,诸如甜粿、鼠麴粿、菜头粿、红桃粿,至今仍是潮汕百姓喜爱的食品,而这些富有特色的“小吃”,经过不断创新,已发展成为当今遐迩闻名的潮汕美食。

3、饮食中潮人精神的传承。围炉、汤圆、月饼中凝聚的潮人团圆、和合精神;七样羹、朴籽粿、粽球中体现的潮人注重时令变化,关注养生的生命意识;各种染满红色的粿品,体现了潮人欢天喜地过节的乐观精神……潮人精神在传统节庆的饮食中传承下来。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208.jpg

㈤传承潮汕的文学艺术

在潮汕传统节庆中,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吟诗作赋……传统节庆与文学艺术结下不结之缘。一副副工整、鲜红的春联,以其精美的书法艺术,大大提升了年节的文化品位,点缀了年节的喜庆气氛;英歌舞、竹马舞、钱球舞、蜈蚣舞、双咬鹅舞、鲤鱼舞、麒麟舞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潮汕民间舞蹈,随“频繁而繁重的游神赛会活动”而“使得各乡村争出标新立异和奇招,促进了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潮乐以其节奏、韵律以及乐曲内容与潮人的社会生活节奏、思维方式大有共鸣之处,发自内心地抒发潮人情感,因而得民众所喜爱而广泛流传和世代相传;被誉为“南国鲜花”“艺苑奇葩”的潮剧,节庆期间在潮汕城乡巡回演出,不仅成为潮汕人民乃至回乡过节的海外潮人的一道文化大餐,而且也使潮剧艺术得以不断发扬光大;此外,剪纸、灯笼、狮子、粿品等等,也使潮汕传统工艺世代相传。

潮汕传统节庆中的文学艺术,既丰富、活跃、升华了节庆活动,同时它本身作为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又在其中日臻完善,不断延续,丰富发展。

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对潮汕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还有必要对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问题作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认识。

㈠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是在下意识中“悄悄”进行的

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属于潮汕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而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更是以其巨大的娱乐性、喜庆性而为民众所重视,所钟情,并以巨大热情积极投入,精心操办,成为潮汕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节一到,人们纷纷回家“围炉”团聚、拜年、送“红包”、祭祖拜神;元宵节闹花灯;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无须通知,不必规定,免用压力,人们高度自觉,发自内心。可见,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是在下意识中“悄悄”进行的。对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任何政治干预都是徒劳的,甚至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和破坏。只有科学、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把不同时代的文化联系起来,并自觉地运用过去社会的文化成果、经验为解决当代的任务服务,才是真正的符合科学发展观。

㈡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伴随着文化变异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也是“与世推移”,不断发生流变的,特别是在近三十年来社会的开放、转型。比如,过去潮汕人在除夕夜是一家人一起“守岁”。随着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后,大多潮汕人也跟全国人民一样,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中辞旧迎新,观看“春晚”事实上已经成为潮汕人的一种节庆新习俗。又如一些传统习俗,像过年忌看医吃药;初一早,忌说脏话、不吉利的话,现在人们都不大关注这些了。可见,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伴随着文化变异,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选择,在选择中新构,在新构中发展。因此,我们不必为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发生某些变异而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否定文化传承,否定文化发展。

微信截图_20230131160158.jpg

㈡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有须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和活动方式

文化传承需要文化载体,离开了文化载体,文化传承就难以实现。逢年过节,人们喜度佳节,离不开林林总总的各种设施,即文化载体,包括春联、灯笼、年画、鞭炮、粿品、龙舟、锣鼓、旗标等等具体的物品。正是这些文化载体支撑起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各种活动,而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活动的开展则有效地将这些文化载体世代相传下来。

不仅如此,潮汕传统节庆习俗随社会的进步,借用新的文化载体,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更有效地传承潮汕文化。比如,拜年这一习俗。过去的潮汕人必定要带上一副大桔出亲自上门去拜年,如今这一习俗已悄然发生变化,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大带一副大桔去拜年了,特别是随着社会不断现代化,拜年的形式不断现代化——电话拜年、发短信息拜年、网上拜年、微信拜年。

文化总是以一定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文化活动方式,文化就很难成为文化。文化通过活动而传承,而文化的活动方式本身也是传承的。潮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潮汕文化的活动方式。传统节庆习俗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猜灯谜、舞龙、炉围、烧塔、营老爷、赛龙舟、营大锣鼓等等,都是属于潮汕传统节庆文化的内容,又是潮汕传统节庆文化的存在形式,起到了渲染和活跃节庆气氛,增添节庆魅力,从而为世世代代的潮汕人相传相承。

可见,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有须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而随社会的日益开放和积极转型,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其活动方式,从而增强其活力,丰富其魅力,提高其感召力。

㈣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包含着对其他文化的传承

人类文化发展史向我们昭示,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包括了对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的传承。”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在对潮汕文化的传承中,也就积极地传承其他文化。一方面,传承了国内各地的文化,如上所述,观看“春晚”成为潮汕人的一种节庆新习俗就是一个例证。另一方面,传承了外来文化,如,初一早吃素,无疑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情人节、圣诞节,则是因社会开放、年轻人时尚而进口来的的西方节庆文化。特别是,作为著名侨乡,不少海外潮人“吸收了当地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故里。”由于长期来华侨不断出国、入国,形成一些特有的节庆习俗——一些海外潮人中秋节回乡探亲,要演“送风顺”(或称番客戏)由侨户凑钱请剧团或纸影戏班唱戏酬神,以祈求旅外亲人平安。可见,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往往包含着对其他文化的传承。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一个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民族,都是善于继承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尤其在大工业把世界联成一片而使人类历史具有前所未有的一致性之际,更要求各个求生图存谋发展的民族把文化传承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努力以本民族的文化去兼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㈤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和不健康的

如上所述,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贴春联、跳英歌舞、爷大锣鼓、赛龙舟、吃汤圆等,或喜庆团聚,或养生舒情,或娱乐健身,大有裨益于民众,这是积极健康的文化传承。而逢年过节,潮汕人的某些陋习,诸如迷信、聚赌以及过年忌寻医看病吃药,忌说“碎”“破”“死”“扫”“倒”“衰”“鬼”“病”这些“无头彩”的话等荒诞无稽的禁忌,则是消极和不健康的文化传承了。可见,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和不健康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不论是对本族文化还是异族文化,有积极的传承、消极的传承和不健康的传承。

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积极传承,是以潮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建设的要求为文化遗产取舍尺度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于潮汕文化遗产并非是“复印机式”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运用时代精神对潮汕文化遗产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实现当代的历史任务服务。潮汕传统节庆习俗中的不健康的传承是力求保存旧有文化中落后的、陈腐的因素和成分的一种传承。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创设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使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文化传承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前进;同时,加强对潮汕传统节庆习俗的研究,特别是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潮汕传统节庆习俗,提高他们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杜绝消极、不健康的文化传承。

总之,潮汕传统节庆习俗对潮汕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有力地推进了潮汕文化的发展;而潮汕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积极地促进了潮汕文化的有效的传承,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发展。

我们必须创新文化机制,在大力弘扬、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胆而科学地吸纳各种先进文化,以推进文化建设。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