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是一种草药,能行血通经,利水消肿、活血祛瘀,潮汕人常常将其作为药膳两用的青草用来煮汤。
在潮汕,一年四季食用益母草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每年的五月,正值一年的热毒之时,端午前后,天气较温热,人体出汗较多,身体的热毒积聚,很容易让人生病。《月令》认为该月是瘟毒盛行的时节,因此有的地方喝“雄黄酒”来清热解毒。益母草能行血通经,利水消肿、活血祛瘀,懂食的潮汕人将其与花生同烹调,这种益母草汤,色香味俱全,诱人爽口,别具一番风味,更重要的是能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是以每到端午时节,潮汕的千家万户都要煮益母草汤。
益母草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在潮汕地区,一般土壤和荒山坡地均有,这种植物既需要充足水分但又不宜积水,喜欢肥沃而又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最适宜其生长。潮阳的棉城东山一带土质恰好符合益母草的生长需求,因此潮阳东山出产的益母草成为誉驰海内外的一种特产。
陈夫人:今日端阳佳节,妾要亲自下厨。
陈太爷:夫人下厨,老夫相陪。你炊粽球,益母草交我煮羹汤。
当陈太爷的女儿陈小凤回来之际,陈夫人对女儿说:“难得你爹今日有暇,亲自下厨。潮阳的益母草汤,真是清香可口,女儿快来尝尝。”
以上是潮剧《陈太爷选婿》的选段,其故事背景发生在潮阳,因此全剧之中,潮汕人端午煮益母草汤也作为特别的生活习俗被融入戏曲文化之中。剧作者是想塑造陈太爷作为地方长官亲民的形象,却无意间接反映了潮汕人食用益母草的普遍性。
这是一种古老的本土植物,在《诗经》里的记载叫做蓷。《诗经》之中这样记载:“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诗经中借助描写一颗长势不好的益母草来表达一位被离弃的女子心声。一般来说,益母草在荒郊野外之地、路旁、田埂、山坡草地、河边均有野生,每到初夏时候就会开花,有红花与白花之分,这种青草乃是妇科圣药,根、茎、花、叶、实皆可入药,但作为药材用得最多的还是被称为茺蔚子的子实。《本草纲目》载:“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称。”
因其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将益母草列为上品,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药用植物。传说武则天经常用益母草美容,以葆青春。《新唐书》这样载道:“武则天高龄未见衰色,与益母草不脱关系。”到了现代,益母草常常用来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
顾名思义,一般人认为益母草肯定是给女人吃的,但是在潮汕地区,不分男女,吃益母草非常普遍,这一方面得益于本土盛产益母草,另外一方面则是益母草的药用价值。
潮阳、普宁、汕头等地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小摊小贩煮益母草汤的现象,当地叫做“焯益母草汤”。益母草的嫩苗去掉根须,整棵放进肉汤里煮焯熟,与益母草搭配的通常有猪杂或者切成很薄的肉片,焯熟之后,益母草保持着青翠的颜色,汤水鲜甜,连益母草带汤吃。
潮阳棉城一带则还用捣碎后的花生仁煮益母草,这种做法的益母草汤汤水油香,益母草入口咀嚼起来更是别有一番粗犷的野草滋味。
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记载,食用益母草有利尿消肿、收缩子宫作用的作用,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病的要药。而从益母草的功效去仔细分析,益母草汤其实就是一种养血汤。传统中医认为,养生养颜必先养血,益母草作为妇科良药,有活血通经,祛瘀生新,利水消肿的功郊,加上猪肉、猪血和花生都具有补肾养血,补脾和胃,滋阴润燥的功效,因此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吃后都大有裨益,这应该是益母草食俗在潮汕地区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为农耕地区,潮汕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地少人多,人丁的兴旺是家族繁衍的保证,益母草有益妇女生育,因此其使用更是广泛。时至今日,海内海外潮汕人超过三千万人,人丁的兴旺,生育的繁衍也许与益母草的信仰食用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益母草对于潮汕族群来说除了食用,还是一种吉祥花,在潮州的某些地区,将开花的益母草与仙草等一起合用,蘸水喷晒,据说可以驱邪。
潮汕人对益母草何以具有这种信仰,大概是其对生育佑护的功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