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地区有哪些有趣的乳名习俗

时间:2023-06-29 16:14:43       点击:
更多

人名是人的标志性符号,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研究价值。它大体上分为乳名(又称小名)和学名两类。萧遥天先生认为:“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词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

就民间而论,一般都拥有乳名和学名,有时还有绰号。北方人喜欢的习惯的乳名,就有大家熟悉的“狗蛋”“铁蛋”“大娃”“二娃”“三娃”“大妞”“二妞”“三妞”“狗剩”等等。与其他地区的居民一样,潮汕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乳名习俗。本文试就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文化意义,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及其原因、引发的思考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分析,诚就教于方家同仁。

  潮汕民间乳名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㈠潮汕民间乳名习俗

1、以身体外貌特征命名。如,身体长得高的叫“两脚规”“竹竿”;身体肥胖的称为“大胖”“胖仔”“猪仔”;身体较瘦的称为“瘦猴”“瘦狗”;身体单薄或女性化严重的男孩子

图片

“姿娘”;此外,还有“乌弟”“乌妹”“白弟”“白妹”“丑”“雅”“大柴”“白仁”(傻瓜)“拐脚”“侯秋”(大胡子)“老贼”“刺流”“二流”等等。

2、以生理特征命名。头部有“大头”“大头松”“细头”“尖头”“圆头”“扁头”“光头”“辣头”(秃头)“无毛”“乌毛”等;眼睛有“大目”“小目”“圆目”“乌目”“触目”“独目”“眯目”等;耳朵有“大耳”“尖耳”等;嘴巴有“裂嘴”“阔嘴”“憋嘴”“鸟嘴”等;鼻子有“尖鼻”“扁鼻”“大鼻”“流鼻”等;脚手有“长腿”“十一脚”“十一手”等;皮肤有“粗皮”;其他的,如“吧牙”“狼啪”“铁佛”“乌卵”“鸟”。

3、以生产工具命名。“桶”“水桶”“脚桶”“腰桶”“粪箕”“草索”“扁担”等等。

图片

4、以食具、食物命名。“鼎柳”“丸”“肉丸”“菜晡”“粿”“米”“番薯”“雪条”“蛋糕”“饼干”等等。

5、以自然物命名。“石头”“水”“江”“河”“海”“湖”“虼蚤”“蛤古”(蛤蟆)“水鸡”(青蛙)“钱龙”(壁虎)“草脉”(蟋蟀)“鹅”“鸭”“大象”“赤头”“宣溜”“淡甲”“墨斗”“蟹”“虾姑”“乌鲨”“金龙”“鲤姑”(身胖眼大的女人)“石榴”“苹果”“橄榄佛”“菜花”“莲”“莲花”“草”“成”(即榕树)“竹”“竹头”“竹叶”“番瓜”(南瓜)“芋头”“菜头”等等。

6、以生相命名。如“牛”“狗”“猪”“羊”“鸡”“虎”等。

7、以生产与日常生活方式命名。“猪屎”“狗屎”“鸡屎”“牛屎”“鼓”“锣”“弦”“琴”“炮”“球”“灯”“书”(希望多读书)“脚锣”“脚鼓”“脚车”“钟”“秤星”“秤锤”“铁锤”“剪刀”(嘴巴说话很厉害)“锁头”“厝边”“别人”等等。

8、以数字命名。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9、以行为命名。“大炮”(吹牛皮)等等。

10、以颜色命名。“红”“乌”(黑)“白”等等。

11、以性别命名。“姿娘”“咱亩”(即女人)等等。

图片

12、以宗教命名。“和尚”“尼姑”“师傅”等等。

㈡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文化意义

1、对生命本色的张扬。人的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因而,人名的起源最初便与生理特征有关。萧遥天先生说:“人的有名,乃在知识渐芽,人我之间的交际渐密,渐从形体、声音的特征加强认识,这种存留在心坎里的无声符号,可说是名的胚胎。后来人事日繁,群居生活日渐发达,觉得以形体声音的特征为某人默记的标准还不够,便需要立一个显明的符号以与某人,因是名便诞生了。”由此可见,人的名字的产生最早来自其形体和声音的特征。而民间的乳名至今仍明显地保留着这一特征,如“大头”“独目”“阔嘴”“辣头”“拐脚”等等。这种名字对老百姓来说没有较为明显的褒贬色彩,所以,以此为名的人很少认为这是一种悔辱,尤其在孩提时更是习以为常。这种对其生理特征的突出,实质上是对生命自身重视的表现。在老百姓看来,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相比,生命自身更为重要。

图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生理特征的关注在取名上直接与性——生殖能力联系在一起。在上流社会的人看来,涉及到这方面的用语,一般要尽量避免或用其他词代替,否则是粗俗、下流、肮脏。民间则不是这样,他们并不隐晦这种用语,有时反而故意强调和夸张。如男性中,有人乳名为“铁佛”“鸟”“乌卵”(即阴囊)。这种现象至少有两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第一,反映了民间的意淫。“猥亵的歌谣,赞美私情种种的民歌”,是平民百姓的意淫和梦,而这种意淫和梦正是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性禁忌和男女比例失调的产物。过度的性压抑往往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发泄出来,人的乳名无疑就成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二,反映了对生命的创造精神。这一意义可以从一些文艺作品中得到旁证,如原始艺术中有些石雕,故意突出人的生殖特征——孕妇的巨腹、巨大的阳物等。无疑,它们所表现的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意识,由此可以推测,民间乳名的这一特征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意识(包含对生命的创造精神)的延续,因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潮汕农村妇女的乳名上得到进一步验证。许多潮汕农村妇女喜欢以各种花果作为乳名,如“木仔”“石榴”等,而花果则可以隐喻女人的生殖器官,可以理解为人的这一集体无意识的表露。还有以植物之名命名的,如“石榴”“兰”“桃花”“杏花”,它们有的象征繁殖力,有的象征女性的艳丽和可爱,是对人的生命力的崇尚和赞颂。

2、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宗族观念在潮汕也十分严重。假如一户人家生有几个孩子,若都是男孩,就分别叫“大牛”“二牛”“三牛”“四牛”“小牛”;若老大叫“牛”,老二就叫“鹅”,老三就叫“猪”;或者干脆就根据在同胞或同宗同辈(如堂兄弟)中的排行,取的是不算名字的名字,如“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小五”;若同是女孩,就分别叫做“大妹”“二妹”“三妹”。

图片

3、反映了传统传宗接代的社会心理。在传统的潮汕社会,乳名习俗与人们传宗接代的心理相通:一个人的生命力旺盛,那他就必然会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否则就意味着其生命力的萎缩,后者通常是许多人最为自卑之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以生育男孩为特征的传宗接代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一个最重要标准,是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潮汕人的乳名表现了这样的心理:如有的人生了女孩,便名之曰“来弟”,意为希望下一个是男孩;生了男孩,便取名“卵”“佛”,意为他是最强壮的男孩。这种现象无疑反映了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特征。

4、对孩子成长的深情寄望。在潮汕民间,有人喜欢为其后代冠以龙凤之尊、金玉之贵,但也有人故意以贱名示之,如“大傻”“白仁”等。贱名的历史很久。据萧遥天先生考察:“大约春秋以上的人名,都和后代的小名(乳名)一类……这些公侯卿士的鼎鼎大名,却都保留着喂奶时期卑俗的称呼。”乳名的鄙俗粗野是因为父母“大体都出于怜爱太甚,故示卑贱,希望容易养大成人。”越是高贵的生命越娇嫩,越是卑贱的生命力越强,所以,给后代起贱名是希望经得起生活磨难,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可见,贱名在他人的心目中并不卑贱,它与高贵的名字是完全平等的,寄予了对孩子平安成长的深情厚望。

5、对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追求。若某人乳名取动植物之名,其人并不感到难堪或自卑,大家也都习以为常。这也许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人并非万物之灵,而是每个生灵都属于大自然的一个分子,都服从于自然规律的支配,因而都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社会。“最早的人名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图腾现象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狩猎,人们的衣食都取决于生存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因此,当时人们都十分崇拜一些与其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根据人们的这一习性,当时社会上形成了用某些动物的名称给自己的子女命名的习惯……由于狩猎这种原始生产方式是在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进行的……这样一种体现大自然美的人名就随之应运而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动物不但不比人类低下,反而成了人类的主宰。另外,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而且生死轮回:人死后可以变为动植物,而动植物死后也可以再变成人,在人与动植物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完全协调平等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6、充满了浓郁的农业生产气息。在农业社会,谁占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越多,谁就越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以这些东西作为乳名,说明了农民终生和它们不可分离,其命运与此息息相关。就潮汕民间乳名习俗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图片

⑴生产资料类。几乎各种可以充当劳动工具的家畜名字都可以用做乳名,如“大牛”“水牛”等;属于劳动工具的还有无生命之物,如有些人的乳名为“扁担”“马索”等;还有农作物之类的乳名,如“白菜”;以“猪屎”“狗屎”“鸡屎”“牛屎”等为乳名的,则反映了潮汕农民十分重视种田用的肥料,因为旧时没有“尿素”诸类的化学肥料。上述这些,反映了人们希望有牲畜使用、有土地耕种的田园之乐;

⑵属于衣食住行之类的生活资料,如“斗笠”“草帽”“扁担”等。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天灾人祸等原因,人们常常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以这些东西作为乳名,反映了潮汕农民朴素、节俭的生活态度和劳动致富、丰衣足食的人生愿望。

7、浸透着浓郁的亲情。在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老百姓对人世间的亲情是十分重视的,家庭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是十分浓厚的。“乳名是父母对子女的昵称,是父母慈爱之情的自然流露。”乳名除了渗透着父母与子女之情外,它还含有家族或宗族情感。以宗族同辈中的排行为代表。在传统社会,人们主要是按血缘关系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而且人的大部分活动都要以此为基础: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人们共同创造财富,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彼此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丁兴旺,家族庞大,齐心协力,并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至亲之情,便构成了潮汕人真正的天伦之乐。

8、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民间百姓对美的追求较侧重自然美。作为乳名,其表现对象主要就是自然界尤其是农村常见的能够给人在视听方面产生美感之物,即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类,特别是女人喜欢以各种花草水果植物为名,如“兰”“杏”“红花”“石榴”等。这些宠物或花草树木,具有美丽的声音、色泽、线条、外形,是“罕见”和“美丽”的意思。民间丰富的乳名系列,反映的是以农业社会为特征的美丽的大自然具有明显的感性美。

 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及其思考

㈠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

文化流变,或称文化变异,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民间乳名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发生了明显的裂变。

1、相当一部分人不再给婴儿起乳名。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城市人(当然也有部分人仍然给婴儿做乳名),一是文化水平高的农村人。

2、贱名习俗正在被雅名风尚取代。“浪啪”“浪佛”“牛屎”“狗屎”“鸡屎”等欠文雅的乳名逐渐消失,代之以文雅的乳名,如给女孩子的“冬冬”“南南”“莹莹”,给男孩子的“华仔”“富儿”等等,它们往往带有一定的昵称。

3、部分乳名继续使用,但升格为学名。主要有二类:一是相对文雅的,如“兰花”“菜花”“石榴”等;一是不甚文雅但也不甚粗俗的,如“牛”“老猪”“钟”“琴”“清心”“清凉”等。

4、男尊女卑意识正在向男女平等观念转化。给女孩子起乳名时,贱视类的逐渐被淘汰,更多地代之以花草、珠玉类的乳名。

5、集中狭窄的人名用字正在向丰富宽泛的人名用字过渡。花草、农具、身体等类乳名逐渐扩大为:①政治类乳名,如“解放”“胜利”“小红”等;②经济类乳名,如“发财”“进宝”“财气”“龙银”等。③大都市生活类,如“街市”“花园”等。

6、乳名的洋化。即有的乳名采用外国人名,如“安娜”“彼得”“丽莎”等洋气十足的名字。这类新乳名有的后来直接成为学名,以城镇居多,部分农村人也有之。

7、科学技术的介入。如“尼龙”“乌钢”“乌铁”等。

㈡潮汕民间乳名习俗流变的原因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潮汕民间乳名习俗也是“与世推移”,不断发生流变的。社会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三十年来社会的开放、转型,无疑是潮汕民间乳名习俗发生流变的根本原因。

其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乳名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源于人们文化水平的低下。尽管是给小孩一个符号,或寄予美好愿望,但总的说来,喜欢给孩子起乳名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几乎可以说,乳名习俗是与文盲、愚昧相生相长的。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文化的普及,许多年轻父母接受了现代文明,价值观和审美观大大提升,因而不甚愿意给孩子起乳名了,特别是起那些不文雅的乳名,有的即使还起乳名,但起的是那些日后可以用作学名的乳名。

其二,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直接影响。“解放”“胜利”“公社”“超英”“超美”“建设”“卫东”“小红”等政治类乳名,反映了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和生产方式变革对中国民间百姓的深远影响,它在老百姓心理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而大都市生活类则表达了老百姓对城市文明的殷切向往,觉得给自家的孩子起乳名,未免太“土”、太俗了。另一方面,现在城市中反而出现了很多像小牛、小羊这样的农民乳名,这说明城市人由于远离自然,失去生命之根,渴望对自然的回归。

其三,现代社会体制的制约。由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婴儿出世后都要入户口,这就降低了取乳名的空间;有的婴儿未出世,大人已给婴儿准备了名字,往往是直接起了学名,不再取乳名了。

其四,传统宗法制度与观念的破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宗法观念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牢固地维系人际关系,族长权威弱化,自我意识提升。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外出工作生活,聚族而居的关系日趋分化,观念日益淡化,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生那么多的小孩,因而,“大牛”“二牛”“三牛”“大妹”“二妹”“三妹”等诸类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的乳名就逐步难以为继了。

其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电话、电影、电视、音响、电脑等深入寻常百姓家。有的父母把一些耳熟能详的现代科技名称作为孩子乳名。如“彩电”“菲林”(胶卷)、“饼药”(肥皂)等。

其六,社会的开放,外来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的传入常常是促使传统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强烈的催生剂。对外开放以来,潮汕作为一个开放较早的侨乡,外来文化大张旗鼓地传入城乡各地。潮汕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维观念发生极大变化,人们思想开放了,“安娜”“彼得”“丽莎”等洋气十足的名字渐成为民间乳名,而“啰哩”(汽车)“亚铅”(铁线)(来自马来语ayan)等乳名,则是潮汕人受东南亚文化影响的产物。

对潮汕民间乳名习俗流变的若干思考

1、流变是民俗文化的一大基本特征。文化在于选择,选择出于功利。“一切文化包括整个文化价值体系都是人创造的,都是为了人满足某种价值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当某一种文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或者说,当人意识到某种文化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文化的改革与变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上述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乳名习俗是然,饮食、服饰、称谓等习俗岂能例外?正如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所指出的,民俗文化是“一泓常流不息的活水”。流变无疑是民俗文化的一大基本特征。

2、民俗文化总是在流变中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是发展的,发展的动因无疑的多方面的,流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社会变迁必然引起文化流变,是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从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今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情况下,乡民的古老心态受到极大的撼动,生活中数不清的陈规陋习受到冲击和批判,一些旧规矩动摇了,另一些则被改造,被扬弃。

图片

现时的潮汕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有为的乡民,他们学着城里人,跟着时尚跑,不停止地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方式和形象。再加上电视、广播这类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各种广告每天都把社会创造的信、新思想、新知识,向广大农传递,这使乡下人看到了城里的世界,本地人看到了外面的天地,落后地区的人看到了进步的趋势;借助于这一切,人们感受和承接着时代的各种刺激,踏着生活变迁的节奏,不断地向昨天告别,以各种方式显示自己作为“现代人”“文明人”的风格。社会变革的步伐加速了文化变迁的频率,无论是对旧习俗的扬弃,还是对新时尚的追求,这个过程,同时也在创造出新的民俗文化。

可见,民俗文化是流变的,在流变中新构,在新构中发展,这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正确善待民俗文化的流变。

3、现代文明的冲击对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潮汕民间乳名习俗的流变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对民俗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一面。

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科学意义上的现代文明,并不排斥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现代转型。然而,我国在向现代化前进的过程中,曾经有过多年的曲折与磨难。长期的政治斗争扭曲了中国人的人格世界,把人们变成政治的单面人。于是,甚至在老百姓的乳名中也出现了上述单一的政治概念。这种政治乳名是多年政治斗争留下的印痕,是畸形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其二、导致了传统美德的沦丧。在传统社会,老百姓似乎就是纯朴、憨厚、真诚和善良的代名词。然而,由于多年的政治运动以及市场经济中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昔日古朴的民风受到极大的冲击,传统美德在不同程度发生沦丧,“大牛”“大象”“粪箕”“草索”“扁担”等纯朴的乳名被“发财”“油水”“红包”等时尚的乳名所取代,可以说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

其三、造成人的精神世界衰竭。大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在传统社会,老百姓乳名体现出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它们自身构成一种“生态平衡”。然而,今天这种“生态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农民曾经有过很丰富的语言,传统的贵族语言也是很丰富的,而进入工业化城市以后,语言不再是有机的,活跃而有生命的。语言也可以成批地生产,就像机器一样,出现了工业化语言。”传统的民间乳名作为老百姓语言的一种集中体现,上述变化正反映了其本身文化内涵的退化。

综上所述,潮汕民间有着丰富文化意义的乳名习俗。随着社会变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潮汕民间乳名习俗发生了很大的流变,从而推动了潮汕民俗文化的流变与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包括乳名习俗在内的潮汕民俗文化的研究,善于“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以推进和谐潮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