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潮汕民间流传的宋帝昺神奇故事

时间:2023-07-11 16:17:05       点击:
更多

南宋末年,宋室衰微,被元兵追杀,宋朝小朝廷在陆秀夫等大臣拼死保护下,仓皇南逃,历经潮汕。潮汕从没出过皇帝,潮汕人也从没见过皇帝。宋朝小皇帝的到来,是天子首次临幸,虽然是落难失魄的小皇帝,但毕竟是民众心目中的真龙天子,潮汕人却也倍感荣幸万分,激动不已,故而民间编造了很多关于宋帝昺的传奇故事。

图片

宋帝昺在潮汕的短短一个多月里,到过南澳、澄海、潮安等地,留下了很多足迹,演绎了很多凄凉的故事。宋帝昺到过的地方、吃过的菜、用过的东西等等,都充满传奇色彩,富有传奇故事。

首先,潮汕不少地名与名胜古迹背后有一个与宋帝昺有关的传奇故事。

南澳勒门列岛

宋朝末年,元兵入侵中原,宋兵节节败退。南宋君臣退守南澳岛。

这一天,负责巡视的士兵发现海上来了几艘大船,船上挂着元兵的旗号,旌旗猎猎,刀光剑影,便马上向宋帝报告。宋帝随同诸臣登高观望,但见来者杀气腾腾,而宋军连日奔波,已是疲惫不堪了,哪有战斗力可以抵敌?眼看来船越来越靠近,而船上元兵也似乎发现了宋帝的踪迹,遥指着说着什么。

宋帝见状,十分慌张,他看到南澳岛周围有几个小岛屿和一些大礁石,便喟然长叹:“若这些岛屿能形成门户,就万事大吉了。”

话音未落,只见这些岛屿果真慢慢地向南澳岛靠拢过来,形成数条水道,如同一个个门户,阻住了船只。宋帝大喜,而元兵们只能在海上干瞪眼。

后人就将这些岛屿称为“勒门列岛”。

南澳官屿与乌屿

南宋末年,宋帝昺为避元兵追击,乘舟逃至南澳岛云澳前乡海边安营扎寨,挖筑3个水井。是继续逃亡?还是在南澳建都?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征求臣子意见。

陆国师(即陆秀夫)奏曰:“播迁海上,不是出路。若能在此建都,招纳义士,共图大举,宋室复兴有望。”杨太后听罢,点头称誉。帝曰:“南澳这弹丸之地,能建都么?”陆国师说:“可设坛传旨,把左侧两座屿,召近前来,峙立左右。这样,后有高山,前有天险,南澳固若金汤矣。元兵虽多,海战占不了便宜,我军联络大陆,乘机出击,大业可图也。”宋帝准奏。

这一天,早朝刚毕,陆国师于坛前烧香跪拜,然后向大海拜了三拜,大声喊道:“小屿听着,今宋帝幸岛,准备建都。为保江山,你俩皆有天职。今宋帝有旨,命你俩速来澳前近岸,峙立左右,同护帝都!”

谁料海面如常。张世杰将军急得直跺脚,少帝眨巴着小眼珠,杨太后也只好听天由命。过午,天空突然灰蒙蒙起来,海面大浪翻腾,惊涛拍岸,远海两座小屿,有一座冲开千涛万浪,呼啸着滚滚前来。

一会儿后,却风平浪静,在离岸约1公里远之左侧近海,浮起一座椭圆形的岛屿,就像披盔带甲的壮士,护卫海门,少帝立即封它为“官屿”,而远处另一座屿,却原地不动。少帝气愤地说:“那该死之屿,竟敢违旨不来,乱我建都设防之大计,真是乌心肝肠,从今日起,就称它为乌屿!”

至此,君臣知在南澳建都是没指望了,遂在春节过后,离岛朝西南方向撤退了,最后在新会县崖门遭元兵大袭而亡。

图片

如今的澳前乡海面,近处官屿长得像动物的肝(潮语“肝”与“官”同音),而远处乌屿(今为海鸟天堂)石头皆乌,真是奇妙。

饶平柘林镇一名的由来,有一个与宋帝昺有关的故事。

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南逃,来到这个元兵未到的饶平马头山,准备以这里的岛屿天然屏障为基地,重振王朝。

当时他环顾四周,深感这里“有旗(旗头山)无带,有马(马头山)无鞍,有井(七夕井)无栏,有门(大小金门)无闩”,似乎欠缺些什么,便诏命三山土地伯公,驱赶石羊、石马来此建城、筑栏、造闩、绣带、制鞍。哪知中途被一孕妇点破,那些石羊、石马便现了原形,变成满山遍野的重叠怪石,从而形成了海滨石林,也就是今日的柘林古镇。

澄海上华接龙桥

南宋末年,宋帝君臣被元兵所追赶,来到上华上坑村,那时刚好天降大雨,宋帝昺慌忙躲入竹林中避雨。那竹子仿佛通了灵性似的,竹叶全都收拢起来,成了一片竹叶棚,使君臣一行不致于淋湿。当下帝昺龙心大悦。

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君臣继续赶路。可是,前面有一条大河阻住了去路,又找不见船只,不知如何是好。宋帝昺长叹:“难道此是绝路么?”

话未说完,天上降下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帝昺十分高兴,赶忙过河,并立碑,赐桥名为“天义桥”。元兵赶到,把碑给砸了。

后来,百姓又在桥边竖了一块石碑,上面书着“接龙桥”三个大字。

澄海程洋岗“古葵泉井”

南宋末年,宋帝昺君臣一行受元兵追击,仓皇南逃,来到这里,口渴难忍。忽然,他们发现山脚下有一古庵。众人精神为之一振,急忙走向古庵。

他们来到庵前,只见上面写着“古葵庵”三字,旁边有一口井,但是却没有桶打水。宋帝昺喟然长叹:“难道此井也欺我么?”说来也怪,话刚说完,井里的水竟涨了起来。众人大喜,饮足了水。宋帝昺便命陆秀夫将“古葵泉井”四字题在靠井栏的墙壁上。

从此,这古井便远近闻名了。

潮安凤凰山太子洞

南宋末年,赵昺在众大臣的保护下,逃难来到潮州。当时,他们逃上了凤凰山乌岽顶,想找个地方喘一口气。谁知到了山上一看,山上光秃秃的没什么洞穴,隐蔽不了。

这时,一个大臣找到一个山洞,众人马上簇拥着赵昺进去。说话间,元兵追了上来,但却不见人影,就四处搜山。搜到石洞口,有个士兵说:“他们会不会在里面?”带兵的一看山洞,就骂:“瞎了你娘的狗眼,这洞口织了这么多蜘蛛网,他们可能藏在里面吗?搜别处吧!”原来是蜘蛛可怜小皇帝,赵昺一钻进洞里,它便连忙吐丝结网,把洞口封住,这才救了赵昺等人的命。当时,赵昺已经做了几天皇帝,可百姓们尚不知情,以为他还是太子,所以就把这个石洞叫“太子洞”。

图片

 

潮州“义井”与“义井巷”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宋皇室南逃。帝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拥立赵昺为皇帝。次年,元兵进一步南侵,帝昺继续逃走。当他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时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帝昺一行口渴难忍。当他们走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真是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蓦然上涨,涌至井面。帝昺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

图片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留传至今。

潮州安定门

南宋末年,元兵追赶着宋帝昺,宋帝昺和他的近臣及随从,慌慌张张地向南下逃奔。这一天,他们来到潮州城西门外,正要跨进城门时,突然间,城门在摇动,好象就要倒塌下来。宋帝昺吓得不敢前进。一位大臣跪下奏着说:“陛下不必害怕,这是城门神前来迎接圣驾,吾主可降旨令它安定。”帝昺听后,即说:“城门立即安定!”果然,城门便不再摇动了。

潮州城西门从此便被称为“安定门”。

揭阳韫玉寺

宋代时,韫玉寺前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的韫玉寺叫铁场寺,寺的前后是一片树林,有两个天然大洞,称为外洞和内洞,据说当时宋帝昺经过潮汕时主要是走水路,因而他的船经过此地时老远就看见了这一方巨石,而且石上三个苍劲的篆体字“韫玉岩”也吸引了他们。因而君臣便下船来到韫玉岩下,发现这里环境清幽,而且有“青龙出海”之地势,加上当时在此修真的宏基真人认出了宋帝昺等人,热情接待了他们君臣,于是宋帝君臣便在此住了下来。当时宋帝昺住的内洞,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宋洞”。

宋帝昺住下来之后,真人便邀请宋帝君臣浏览了寺后的园子。当时的铁场寺后面是一个大园子。在园内的巨石上依然可以看到“日涉园”三个遒劲大字,深深镌刻,向人们暗示着这一件事。因为“日”者,君象也;“涉”就是涉足之意。“日涉园”即暗示宋帝昺涉足此园。

在“日涉园”三个字的西面,还有“舒啸”两字,也是与宋帝昺有关的。当时宋帝昺徘徊西望,滔滔白浪之间依稀可以看见元兵的桅杆,想起旧国家园尽被元兵蹂蹄,宋帝昺满腔悲愤,慨然“舒啸”。于是,后人便在宋帝昺徘徊之处刻下了“舒啸”二字,纪念此事。

当地老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宋帝昺当年在此地驻留之后,被当地山水所吸引,留连不舍,加上一路奔波,对前途渺茫,宋帝昺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最后在此削发出家。寺内的幅画便是出自宋帝昺之手,画上的释迦佛原来也是位太子,与宋帝昺的身份相应照。因避元朝的迫害,于是他用隐晦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出来,留待后人破译。

揭阳“龙行道”与“宋旗杆”

当年,南宋皇帝赵昺被元兵所迫,一路望南仓皇逃命,最后从福建败走广东。他们不敢走大路,专挑山旮旯儿,顺着山脊梁,一山过一山向西南走下去。说来奇怪,经宋帝君臣走过的山脊,就留下这么一道宽宽的路痕来,后人称之为“龙行道”。

当宋帝君臣来到揭阳北面的龙颈山时,看到这里群峰叠叠,山高岭峻,山峡间有一条大涧,十分幽僻,便于藏匿,便命人登上最高的剑峰山顶竖上大旗杆,挂上大宋旗号,准备在这里驻扎下来。可是,过不了两天,又觉得不当,这里虽可避险,却非久留之地。君臣计议,还是去寻那可攻可守的营地。

宋帝君臣走了,但大宋旗和旗竿仍留在剑峰山顶上,并演变成一个大石柱。当地人遂称之为“宋旗杆”。

天赐湖名字的由来

南宋末年,陆秀夫带了小皇帝赵昺被元兵追赶,逃至潮安归湖。来到汤头村南面的一个山顶,赵昺喉干思饮,忽见山顶有一小池,但干涸无水,即当对天祷祝说:“池呀池,大宋君臣到此,涌出泉水招待吧!”呃,果然有泉水涌出来,赵昺饮了个痛快,顿觉精神起来,说:“真是天赐之湖啊!”

“天赐湖”的名字,就由此得来。

击剑石

宋帝昺一行来到澄海程洋岗,日色将晚,他们攀上山路蜿蜒前行,忽见前面有一巨石挡住去路,形似一只待跃蛤蟆。宋帝昺看着这巨石,突然恼了起来。他触景生情,想起大好江山如今沦于敌手,君臣数人无以为家,怆惶逃亡,今又有蛤蟆石挡驾,进退不得,不禁按捺不住,忽地拔出随身宝剑,暗暗祷道:能破此石,南宋不亡!对着蛤蟆石奋力砍去,只听叮咣一声,虽冒出点点星火,但蛤蟆石却没被劈开,只留下了一道约二寸深的剑痕而已,君臣大惊失色,相顾惶惶。后来宋帝昺一行果然在新会蹈海而亡。

其次,潮汕不少名菜、著名物产背后有一个与宋帝昺有关的传奇故事。

护国菜

宋帝昺君臣被元兵所迫,一路南逃,经福建跑到潮州,歇息在一座古庙内。

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此时哪有人到庙里烧香拜佛?生活贫苦的和尚见少帝驾到,也无名贵菜肴招待,只好到田地里胡乱摘了些甘薯叶,经出水后略略除去苦涩味,草草制成汤肴奉献。饥肠辘辘的少帝吃后称赞不已,问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贫僧,不知此菜名称,但愿能解除皇上饥渴,重振军威,确保大宋江山安全无恙。”少帝听后,极为感动,便赐这道菜名“护国菜”。

图片

为宋帝昺做的护国菜用的是甘薯叶,而现在用的基本上是番薯叶了。番薯是明朝才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的。

甲子鱼丸

宋帝昺与陆秀夫到了甲子待渡时,被当地的义军捉住。惊恐万状的宋帝昺,一看不是敌人,而是大宋的百姓,便道出了自己的帝王身份,当时的义军首领郑复,连忙让他的妻子巧姑做当地得心应手的名肴“鱼丸”,热情款待宋帝昺。饥肠辘辘的宋帝昺一尝觉得鲜美无比,大饱口福,因此龙心大悦,声称“甲子鱼丸”有救驾之功。

正因为“甲子鱼丸”救过圣驾,受过皇封,所以被视为名菜之首。

在潮汕,因宋帝昺传说而得名“宋茶”的有两处:一是潮州凤凰山;一是南澳岛后花园。

在凤凰山区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乌岽山上,位于李仔坪的东北方,乌岽公路旁,生长着一棵茶龄几百年的古茶树,根深叶茂,貌似榕树,高约五米,宽4米,八桠树干,中间一桠被切断,树头分开三个叉,当地茶农都称这棵古茶树为“宋种”茶,也有称“鸟嘴”茶。关于“宋种”茶,在李仔坪村中流传着一番有趣的传说。

相传宋末赵昺皇帝和群臣,被元兵追杀南逃到凤凰乌岽山,累得口渴腹饥,年幼的赵昺坐在草地撒娇使性,呼天唤地……这时空中飘来一朵瑞云,伴着一只凤凰鸟,口里叨来一束茶枝和一对并蒂茶果,掷于赵昺面前,长鸣而去。有近臣识得此是茶的枝、叶、果,便摘了嫩茶叶,奉献赵昺,含于口中细嚼,止渴生津,群臣共享,精神大爽。剩下的茶果,赵昺瓣开取出茶籽,扒开泥土将茶籽播在地里,并道:“就让此茶生长在乌岽山吧。”不久,乌岽山一带山麓果然生长着片片茶树。

至今,乌岽山上还生存着唯一的一棵茶龄几百年的古茶树,“宋种”茶的名称由此而来,又因为茶种是凤鸟叨来的,故又有“鸟嘴”茶之称。

图片

“宋种”茶历经凤凰茶农几百年来的精心培育和筛选,从“宋种”茶中培育出具有各种香型的单丛茶,有“通天黄”“夜来香”“芝兰香”“黄枝香”“肉桂香”等等。凤凰单丛茶叶经冲泡,茶色明亮金黄,回甘力强,带有袭人的花香,即使多次冲泡,仍然香气四溢,细尝慢品,甘醇爽口,余香无穷。是饮料中的珍品,饮誉全国,驰名五洲。

在南澳岛主峰果老山北侧,有一个村庄名叫“后花园”这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宋茶”。提起宋茶,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宰相陆秀夫,李太后等人浪迹南澳的时候,在澳前村挖“宋井”,建太子楼(今还保存遗址)准备建立基业。

后来他们来到果老山下,看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满山开遍杜娟花,不禁满口称绝,并把此地方取名“后花园”。歇息之间,皇帝吩咐随从拿茶来饮,随从禀奏皇帝说:“这里没有茶”。皇帝指着旁边的一种植物说:“这就是茶叶,可以泡水饮用”。说也奇怪,这些野生树叶,虽没有象茶叶一样经过加工、发酵、制作,但用开水冲泡之后,清香四溢,风味独特,而且与一般茶叶有相反之处。开头几次冲泡,原色及味道较淡,但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加,原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好,经过几十次的冲泡,色彩原味不退,后人把这些神奇的植物称“宋茶”。

图片

虽然经过几年百的风霜露宿,但这些野生植物从不失传。据当地80多岁老人介绍,“日本仔”打南澳的时候,“宋茶”曾经被挖尽。但“日本仔”投降之后,奇迹般的又出现。自古至今,有不少人闻名“宋茶”是皇帝所封,想方设法进行移植,但都没有成功,连后花园邻近的山村都难以生长。这更给“宋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松柏树与神伯树

1278年,宋帝昺与陆秀夫携带皇室家族及部分兵士,被元兵追赶到南方逃命。

有一天,宋帝昺到新丰山一带,这里山高林密,到处是一片松林,郁郁葱葱。赵昺及其左右,跑得上气接不到下气,人困马乏,于是随命左右在林中休息,找水造饭。他们刚刚坐下来休息,忽然一阵狂风卷来,山呼树摇,松柏发出阵阵吼声。宋帝昺听到这声音,以为是元兵追上来了,忙令左右赶快逃跑,一口气跑了五里多才停下来,回头观望,却不见动静,于是舒了一口气。赵王问左右:“朕乃听见喊杀之声,但怎不见敌兵追来,此是何故?”陆秀夫道:“启奏万岁,早间不是追兵,是松柏树被风吹打发出的声音,望勿惊怕。”赵王道:“原来是‘神伯’助我呀!”有以为松柏是神的化身。

此后,潮汕一带就把“松柏”称为“神伯”了。

双芯莲子

宋帝昺在澄海为逃避元兵被迫继续赶路。转过了一座小山,他举目一看,前面池中荷花盛开。这时,又有村人摘下一个透黄晶亮的莲蓬送给皇上尝新。宋帝昺满心欢喜剥开莲蓬,见里面的莲子竟是双芯,犹似两个龙角,惊叹为奇珍异果,皇上一时高兴赐名“龙莲”。

自此,澄海程洋冈莲湖出产的莲子再也不是单芯了。

无尾螺

在澄海程洋冈一带,传说宋帝昺一行来到凤岭山边一片遮天蔽日的大树林歇息,觉得饥肠辘辘,派人找点野味充饥。村人闻知,苦于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可以进贡,便献出一碗煮熟的石螺。宋帝昺看着这从未见过的东西,一时竟不知如何吃,望着石螺发呆。村人猜透他的难处,便从碗中拣起一粒石螺,用牙齿将螺尾咬断,然后用嘴吮吸,螺肉便被吸了出来。宋帝昺仿照村人的方法,却咬不断螺尾,陆秀夫忙帮着咬断螺尾,宋帝昺接过一吸,真的把肉吸出来了。一尝,味道甜美,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又随手将螺壳投进小池塘里。宋帝昺边吃边称赞,但却苦了咬螺尾的陆秀夫,他咬得牙齿发痛,供不应求。宋帝昺连连催促,转脸一看,陆秀夫正艰难地咬着,不禁长叹说:“这石螺如果无尾,那便是一等佳肴了。”皇帝金口一开,这小池塘里的石螺直到现在都是没有尾巴的了。

在揭阳、潮州一带亦有“无尾螺”的相关传说。

火烧鲫

相传宋帝昺被元兵追赶,来到揭阳五经富(今属揭西)一带。宋军在五经富安营扎寨时,许多士兵为给小帝君添美味,纷纷下龙江去捕捉鱼类,抓到了许多肥美的鲫鱼,放到锅里煎,刚煎到半熟时,探卒飞马来报:“元兵铁骑越过盘东南塘山,穿过白塔圩,登上猴子凸,正杀将下来!”张世杰、陆秀夫马上下令速向龙颈山撤退。

那时,还在锅里的鲫鱼正好煎得半熟,烧赤了一面,幼帝眼看这顿鱼吃不成,不愿让元兵吃,遂叫士兵把鱼倒到江里让它活过来。没想到这些半边焦赤的鱼,见了江水忽然都活了过来,只是已变成一面白,一面赤,从此潮汕的江河就多了一种“火烧鲫”的鱼类。

四脚鱼

宋帝昺被元兵追得无路可走,只得逃上潮安凤凰山乌岽顶。他在乌岽天池边见到满池是鱼,就命随从捉鱼做汤。几个随从跳下池里,水深又没网,捉了半天什么也没捉到,只好上岸回话。宋帝昺正饿得难耐,听说捉不到鱼,就又哭又闹起来。哭过了,闹过了,便骂着说:“这鱼儿真可恶,也不会爬上岸来!”说也巧,话刚说完,天池里那些鱼一时全都长出了四只脚,哔哔扑扑爬到岸上。宋帝昺一见,高兴得手舞足蹈,忙命随从快快捉鱼做汤。

从此,凤凰山天池里的就多出了四只脚,被人叫做“四脚鱼”。

青溪鲤鱼

揭阳青溪,还盛产一种鲤鱼,这种鲤鱼与一般鲤鱼不同:一边是呈墨绿色,一边呈赤色,这里什么原因呢?这里也有一个传奇性的民间传说。

相传宋朝末年,宋帝昺被元兵追至揭阳青溪,又饥又渴,前无人家后无客店,为充饥,有数名懂得水性的随从在青溪里摸到了几条大小不同的鲤鱼,遂放在鼎中煎烤,不料鱼还未熟,元兵追至青溪,宋兵急护宋帝昺逃命,荒乱中鱼鼎被掀下溪河,帝昺望着这些半生不熟的鲤鱼说:“鲤鱼啊,我也逃命,你们也逃命去吧!”真是神奇得很,这些鲤鱼听了宋帝昺的话后,都在河里游动起来,那一边被煎熟了的呈赤色,那一边未煎熟的依然是墨绿色。时至今天,揭阳青溪的鲤鱼,依然是一边赤色,一边墨绿色,真是奇哉!

铁甲将军

南宋君臣,乘舟离开南澳岛,往惠州的甲子途中,遏上突来“离父离母风”,人叫西北风,船翻入落海。 

正当宋帝在海面挣扎,就要下沉的时候,忽然脚踏到一种动物,人被托上水面。少帝清醒过来,惊喜地说:“义鱼,义鱼又来救驾了!”

陆国师细察海面,见黑压压的一片鱼群,它们不是红螺山的鸟鹅、白鹅,而是每条十余厘米长的巴浪鱼,脊呈灰色,腹部白色,尾部嵌着坚硬的鳞片,它们铺成一条长长浮桥,让宋室一帮人马踏着。便凑曰:“启禀万岁,今来救驾的,不是鸟鹅、白鹅,而是名貌不扬的巴浪鱼!”

宋帝上岸后,感叹地说:“海鱼二次救驾,真有义啊。义鱼之号,已封给鸟鹅、白鹅了,这长有硬鳞的巴浪鱼,就封为铁甲将军吧!”

那群巴浪鱼听完,“呱呱”地大声齐叫,好似在喊着“谢主隆恩。”不一会,一条条打个水花,泅走了。至今,南澳人一直称巴浪鱼为“铁甲将军”。

鱼脑石的传说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入侵,小皇帝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的保护下,逃到南方海边。前有大海,后有追兵,沿岸找不到一条船,情况十分危急。忽然,海面上出现一座“浮桥”,君臣喜出望外,急忙走上去,平安地到达南澳岛。元兵大为恼火,涌上“浮桥”,继续追赶。转眼间,“浮桥”消失,元兵纷纷沉入大海,葬身鱼腹。

原来是海里无数的虾蛄和青蟹,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拥挤在一起,搭起了那座海面浮桥。小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高兴,就带着几位大臣来到海边,把一顶皇冠和一件绿袍放进大海,说道:“虾蛄、青蟹,你等保驾有功,快来领赏!”虾蛄接了皇冠,戴在头上,青蟹接了绿袍,披在身上。它们点头谢恩,欢欢喜喜地游走了。

图片

黄花鱼听到这个消息,急急忙忙地游来,对小皇帝说:“臣救驾有功,请陛下赏赐!”

小皇帝问:“臣何功之有?”

黄花鱼说:“元兵落水,臣咬他们,使他们不能上来追赶陛下,臣的功劳不在虾蛄、青蟹之下。”

小皇帝想,这怎么算救驾,怎么算有功呢?就不理睬它们。

黄花鱼在海面咕噜咕噜地乱叫着,扑通扑通地乱跳着,缠着小皇帝要赏赐。小皇帝生气了,弯身捧起一把粗沙子,对着黄花鱼用力撒去,说:“你有功,就把这些东西赏给你吧!”

黄花鱼高抬着头,刚好中了二粒粗沙子。从此,黄花鱼的头颅中便有了两颗鱼脑石。

图片

太子楼青蛙

南澳岛澳前村近宋井上面有个小土堆,是“太子楼”遗址。旧时太子楼附近有很多“蛤鸠”(即青蛙)。这里的“蛤鸠”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脖子上有了一条小白圈;一是会“噎” “哇”。相传这与宋帝昺有关系。

图片

传说宋帝一行逃至南澳后,礼部侍郎陆秀夫踏勘了全岛,确定在云澳澳前村东侧一个小山包上建行宫。宋帝赵昰之弟赵昺,当时未为帝称太子,于是他的住所便称“太子楼”。

连日来太子昺身心劳累、疲惫不堪。夜来正想入睡,忽闻住所附近蛙声响成一片,吵得他无法入眠,索性起身,命侍郎陆秀夫捉来蛙王问罪。

侍郎陆秀夫在太子楼墙脚捉来蛙王复命,蛙王在陆秀夫手中还“噎哇,噎哇……”叫个不停。看那样子,悲悲切切,似在诉说,似在恳求。太子昺顿生怜悯之心,随手拿起案头朱笔,在蛙王脖子上画了一圈,不禁生情泪下,挥手让陆秀夫放生。

自此,太子楼周围的青蛙,脖子上都有一个白圈。蛙王感谢太子昺不杀之恩,叫时只发出低微的“噎”声,太子楼附近顿时静寂下来。于是,太子楼青蛙会“噎”“哇”。

无独有偶,南澳太子楼一带的青蛙会“噎” “哇”,海丰宋存庵周边的小青娃是身上有一道黄绿色竖纹。这又是宋帝昺的杰作。

宋存庵位于海丰县后门镇镇北一公里的南山岭下,是一座两进三间的残破庙字,门额横书“宋存”两个大字,是示“江山永在,宋室长存”之意。在残壁上犹存两联,一是“风雨难磨王者字,君臣犹享宋时山”;一是“一宵留圣迹,三字寄行人。”字迹遒劲峻秀,联意隽永恢壮。宋存庵周边的小青娃与众不同——身上有一道黄绿色竖纹。

宋存庵青蛙

相传宋末时,宋端宗与其弟兵败南逃至此,在岩石下暂往一宿,当夜适逢地震,山摇地动,身边大臣陆秀夫就奏皇帝在岩壁上书写“壮帝居”三字,使能安寝。

当晚,岩石周边的小青娃嚣叫不已,落花生也哗啪生长,皇帝就捻一草茎放于小青蛙身上,现在这里的小青蛙身上就有一道黄绿色的竖纹,鲜丽夺目。皇帝还叫落花生夜间不要生长,所以落花生夜间就合起叶子。

再次,潮汕一些民俗由来有一个与宋帝昺有关的传奇故事。

田心径口,作田免薅草

宋帝昺逃到潮州,有一日,从天未亮走到日当午,还找不到歇脚的地方。这时,宋帝昺肚饿口渴,脚酸手软,快跑不动了,恰好随从看见有个农民在田里薅草,田边放着一个小竹篮,猜想里面一定有东西可吃,便上前说明他们的身份,农民一听那个孩子还是个皇帝,看他饿得可怜,忙把篮子里的蕃薯,稀粥通通送给他吃,他一口气吃完后,便对农民说:“起来歇歇吧!这田不用薅草了!”农民才走上田塍,回头一看,田里连一根杂草也没有了,就是隔壁几丘宋帝昺踏过的田地,也都一齐找不到杂草。

这几丘田至今还是杂草不生,庄稼十分旺盛。因为这片田恰好在田心村径口这个地方,故此,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谚:“田心径口,作田免薅草”。

九品孺人

南宋小孩子皇帝昺,被元兵追赶到潮安赤凤一座山上,眼看就要被抓到了。这时,有群妇女在山顶割草,看到这情形,虽说不知前面逃的人是皇帝,但见后面大队人马拿刀拿枪在追赶一个小孩子,料定追的人不是好东西,大家便一齐拿起镰刀、尖担,拦住他们又砍又刺,终于把元兵赶跑。昺趁此机会想寻路逃命,可是山坡陡得很,无路可逃,只好从山顶滑到了山下,悄悄溜走。后人知道他是皇帝,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皇帝溜”。

溜到山下,抬头不见追兵追来,重重透了一口气,就把身上的袍子脱下来,挂在柑树上,坐下歇息。昺走后,挂龙袍子的那片山柑,每棵树上,都长了一枝小树枝,象一条龙一样,一圈圈盘着树干往上闯,人们便把这山柑叫“山柑盘龙”。山柑盘龙样子好看,又是皇帝用过的,后人就用它做成吸烟的烟筒,说用它吸烟福大命大。

本来,古代只有做官的母亲或老婆才被皇帝封做孺人,昺逃过了这个厄,为了感谢山顶妇女的救命恩情,就派了钦差大臣找这群妇女,想封她们做孺人。钦差大臣问山顶妇女要封什么孺人,山顶的妇女不知做哪等孺人好,就问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就从一品孺人念到九品孺人让山顶妇女挑选。妇女们认为九比一大,就说封个九品孺人吧。

从此,潮州妇女死后,都在墓碑上刻上“孺人”二字,实际并没有品衔。

此外,潮汕民间还有“三山国王救宋帝昺” 等传奇故事。

“三山国王救宋帝昺”

三山国王主要是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潮州府属于的潮安、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揭阳、潮阳、丰顺等九县内,都有立祠奉祀”。潮汕民间流传着三山国王诸多神奇故事。“三山国王救宋帝昺”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南宋末年,宋帝昺因元将张弘范追赶,从福建进入广东。一路上怆惶逃跑,翻山越岭,到了揭阳北面霖田都一带,心才稍安。他见这里三山环抱,林密山高,便想在这里歇息,好睡个安稳觉。谁知刚睡得酣,忽被四面喊杀声惊醒。宋帝昺急忙下床,准备收拾逃跑。过了一会,不见元兵追来,便问陆秀夫:“陆丞相,朕刚才闻得四面人声呐喊,疑为元兵又到,为何此刻不见动静?”陆秀夫禀奏道:“万岁,是三山国王在此镇守……”宋帝昺吓坏了:“这还了得,前有人镇守挡了去路,后有敌兵追赶,岂不是走投无路了吗?”陆秀夫忙道:“万岁勿忧,这三山国王原是三位山神,曾助先帝太宗皇平定北汉,太宗皇敕封为三山国王。万岁听到杀声,定是三山国王领神兵在此保驾。”宋帝昺道:“但愿神灵助朕抗元复国,日后当加封赠之。”后来,张弘范带兵追到,山里忽冲出了白、赤、黑三位将军,大破元兵,救了宋帝昺……

总之,宋帝君臣在潮汕地区前前后后大概停留了一个月之久。在这一个月中,他们在潮汕地区留下了许多足迹,也留下了许多潮汕地区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我们现在己经很难去考证这些传奇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必须认知,传奇故事的存在总是有其合理性。

出自宋帝昺的民间传奇故事,表达了潮汕百姓对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怀旧,体现了潮汕人浓重的帝王崇拜心理——虽然南宋王朝气数已尽,但宋帝昺毕竞是“真命天子”,所做之事皆为神,所说之言都是圣,这完全符合了民间传说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潮汕人的忠君思想,具有一定的爱国精神。

我们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潮汕民间关于宋帝昺的种种传奇故事,为潮汕许多地名、食物、物产的提供了历史来历。潮汕先民借宋朝末代皇帝之光,神化了这些地名、食物、物产的“身份”,提高了这些地名的知名度和价值,更是使之具有浓厚的神秘感,反映了潮汕人丰富的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文化特色,大大丰富了潮汕文化。

 

作者:陈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