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区竟藏着一座六百年古寨,还是“文保博览馆”
时间:2023-12-21 16:12:43 点击:次
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中南部的鸥上社区和鸥下社区,旧时合称“鸥汀背寨”,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险要,史上曾筑起巍峨的城寨和护寨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海国长城”之称;坚固的城寨也带来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成为当时韩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
历史积淀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胜迹
古寨现有多处
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
就像一处“文保博览馆”
成为这座城寨辉煌历史的见证
鸥汀,意为海鸥栖息的小洲。远古时期,鸥汀一带是一片海洋,至秦汉时期逐渐形成沙丘三角洲,因常有海鸥到此栖息而得名。南宋理宗年间,宋将仕郎袁宏迁居至此,到了元末明初,迁入人口渐多。因鸥汀地处韩江出海口,常受倭寇、海盗侵扰,村民为了防卫,自发建城筑寨,经多次损毁重建,至明万历年间,寨主陈君谔将城寨筑成固若金汤的防御堡垒。
据介绍,鸥汀背寨城寨原围墙长约2000米,高约4.6米,有四座寨门,分别是“东安”“西宁”“南薰”“北定”。寨墙外有护寨河,有四座桥梁连接外界,分别是龟桥、西宁桥、治生桥和三洲桥。
据《潮州府志》记载,鸥汀背寨是潮州府48座隘口之一。城寨呈长条状,称“蛇地”,绵延七八里,扼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河之咽喉,控南港、东港、新港三处海口,想由水路犯潮州,陆路犯揭阳,鸥汀都为必经之地。
鸥汀背寨建成,墙厚门固,寨外是大片海滩淤泥,来犯者难以靠近,可从水路和陆路防卫潮州和揭阳安全,且易守难攻。明末清初,鸥汀曾多次击退海盗的进犯而远近闻名,有“海国长城”之称。
鸥汀背寨经多次倭寇、海盗祸患,以及拆卸倒塌,现残存“北定门”寨门和古寨北门的平安门,及部分残墙、更楼。位于鸥上社区的北定门及更楼,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被列入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鸥汀背寨北定门旧址位于鸥上社区溪墘巷口,灰黑色的墙体凝聚着历史的厚重底色。北定门是双重回形寨门,南北走向,围成约25平方米见方的空间。两重门的石门框保存完整,北面门上有石匾,上书“北定门”三字,字迹清晰。由于日积月累,北定门地面增高,现存门墙只有2.4米;左侧的方形更楼,较为残破,现高3.1米。
城寨的护寨河历经时代变迁,有的被填平,有的被筑成暗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得到整治复原。四座桥梁如今只有西宁桥保留原貌。西宁桥位于鸥下,是石板桥,主桥由三块大石板组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龟桥原来是石拱桥,因形若龟壳而得名;治生桥又名“辅彩桥”,原来由两块大石板构成,是一座单孔小石桥。如今这两座桥都已改为钢筋混凝土路桥。三洲桥原来是鸥下南熏门外一座木桥,后来移至浮东村农田的交界处。
鸥汀背寨城寨坚固,保得一方安宁,附近村落的百姓常来这里避难、经商。
鸥汀建寨以来,崇文重教,鸥汀文昌祠就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告老还乡的举人袁温和鸥汀寨主陈君谔等倡导并捐建的,是当时澄海县远近闻名的书院,吸引了各地学子前来求学,历代人才辈出。
正因鸥汀当时的经济文化一片繁荣,旧时澄海县就有“一南洋、二鸥汀、三外砂、四冠陇”的民谚,是当年韩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
这里自古风景秀美,护寨河沿河边有很多小池塘,有“沿溪沿池,烟墩木棉”之美称。旧时寨中有“证果谈禅、腾辉倒影、蓬鸥书声、龟桥似月、新兴红树、南薰纳凉、西宁晚泊、庙前白鹭”八大胜景。从这些胜景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鸥汀,溪流纵横交错,寺庙古塔倒映水中,岸边有如月的拱桥,盛开的木棉,有可以纳凉的林荫,晨昏可赏渔舟白鹭,聆听从文昌祠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历史的繁荣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古寨中至今保留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腾辉塔、许氏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证果寺、辛氏大宗祠、英毅公祠、李氏蓬祖祠、西宁桥,此外还有三山国王庙4座、福堂30多座,以及进士第、大夫第、儒林第等一大批古民居建筑。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少文物建筑被活化利用,像腾辉塔周围就建设成腾辉塔广场,再现了“腾辉倒影”美景。此外还有“证果禅寺”、英毅公祠等胜迹也通过修旧如旧再现当年鸥汀风采,此外还有一批祠堂、古庙得到修缮,使这里成为市区一方文化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