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古代文人士子故事
时间:2023-12-26 15:53:34 点击:次
黄奇遇(1599-1667),字享臣,号平斋,晚年自号绿园居士,生于潮州府揭阳县广美(今属揭阳市榕城区),1628年(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曾任固安县令、翰林院编修,清入关后,任南明永历朝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礼部和兵部尚书。晚年回乡终老,逝于揭阳。黄奇遇为政为人有贤名,明清更迭时,辅助南明抗清,后告老回乡。是揭阳戊辰四进士之一,名列“潮州八贤”。黄奇遇原著有《绿园诗草》一集和《平斋文集》,皆已散佚。现存世者,仅有《揭阳县志》所录的《涵元塔记》一文和《过旧园亭诗》一首,还有一些散处于民间的诗联遗墨。明朝万历年间,揭阳县渔湖都广美村有个农民,因病无法医治去世,遗下孤孀和三个儿子,长子黄奇遇,次子黄逢遇,三子黄佳遇。黄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奇遇那时年刚七岁,从小便得协助操持家务,天天起早摸黑,背着粪筐,村前屋后拾粪。因为家贫如洗,日食难度,所以八岁还无钱上学。但这孩子不馋吃,不馋穿,听着书声如蜜蜂闻花香。他常常手持着粪杷,倚在书斋窗口耸着耳朵听得入神,老先生所教的《四书》、《五经》,字字句句记得一清二楚。有一次,老先生指名学生背诵,那个学生背不上。奇遇却在窗外一字不漏地代他背了出来。老先生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凡俗,登门劝学,看到他的家境,出自好心,让他免费入学就读。奇遇入学后,身穿“芜荽”衣、“飞龙”裤,夏天光着上身,冬天赤着脚板,边读书边背着粪筐拾粪,所以常被有钱人家的孩子取笑、讥讽。老先生特别关注黄奇遇,常给他讲述历代的壮士之志,仁人之心,君子之德的故事。奇遇专心致志听讲,又因记性强,所以先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理通晓,百理透彻,成为老先生最得心的学生。潮汕素有儿女十五岁“出花园”的习俗。有钱人家给儿女“出花园”,收受送礼,宴请亲朋戚友,欢庆儿女“上大路”(长大成人)。并给孩子穿红屐,着绿衣锦裤,吃猪肝,希望儿女长大做大官。奇遇是长子,“出花园”本应讲究,可是,家里四壁萧然,三餐难度,怎能请客?母亲克勤克俭,只卖了一双红屐,一条内裤,一块豆干,希望儿子赶得上人,将来也会做官。黄奇遇是个聪明、活泼、精敏、伶俐的孩子,人穷志高,见母亲不能象有钱人家一样给他“出花园”,便不声不响地跑往河里,抓来了一些“薄壳”,风趣地对母亲说:“妈,缺乏山珍尝海味,没有八仙(桌)坐砻耳。”“出花园”那天中午,奇遇拾粪回来,放下粪筐,洗完手,便拿起那块豆干,又从桌上抓了一把“薄壳”,来到大门口的一堵大涂砻边。看热闹的小朋友们围了上来,见他“出花园”赤着膊,只穿一条内裤,捂着嘴笑他。可是,他心里乐滋滋的,举起豆干,吃着“薄壳”,跃上涂砻,象骑马一样爽朗唱道:“手执黄金印,脚踏马踏镫,砻耳如帽翅,吃了薄壳科科中。”孩子们听后哈哈大笑。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对他刮着脸皮说:“穷人想做官,想骑马,真是乞食想食笋棵,蛤蟆想食天鹅肉。”黄奇遇“出花园”后不久,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病初愈,本应买些鱼肉补养身体,但家里连拌稀粥的盐都没有了。奇遇想去向人家讨点咸菜,但讨遍乡里几家富户,都说:“咸菜未开瓮。”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磨砺黄奇遇的意志,激励他奋发功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常以这些前人联句勉励自己。他废寝忘食,忍饥受寒,坚持不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于在老先生的栽培和自己苦读下,学有所成,人才出众,廿一岁那年,决定上京赴试。春闱临近,为赴京畿,急需盘缠。奇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老是凑不足数。他只得向邻乡塘埔好友宰猪大哥黄赐赊了几斤猪肉,买了一些蔬菜,备办一桌酒席,准备宴请族里几位有名望的父老,求托他们请月兰会为其上京筹款。那天,奇遇焦灼地倚着柴扉,望穿秋水,等待几位父老到来。但从中午等到日斜西,又等到黄昏点灯,被邀的人连个影儿也没见到,却等来了黄赐登门收猪肉款。黄赐虽然出身屠夫,但心地善良,为人豪爽,见此局面,深怜奇遇的艰辛处境。他想:“急人所急,理所当然。生为朋友,哪能袖手旁观,坐视不帮?”于是,毅然对奇遇说:“老弟,烦恼是多,雨久必晴。他们既然爽约,酒菜我们吃了再说吧!”饮毕,黄赐急急忙忙,飞步回家,如此这般地告诉妻子。黄赐妻子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淑妇,听了丈夫一席恳切的言辞,欣然搜出银簪玉镯,金耳环等首饰,交付黄赐变卖,凑足数目,付与奇遇上京应试。奇遇接到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深情地对黄赐说:“兄台,一年之后,你若听到双溪嘴马头锣声响,立即前往相会。”翌年,黄奇遇果然旗开得胜,马到功成,考中崇祯戊辰科进上。投翰林,衣锦荣归那日,官船到达榕江双溪嘴,马头锣声声响,轰动邻里。黄赐闻知,速往双溪嘴迎接。奇遇亲自扶他登上官船,进仓待茶。官船驶进广美坞时,因退潮搁浅,不能入港。乡里那些富豪士绅,卷袖挽衫,争先恐后,跳下河去扶船。奇遇站立船头,鄙屑地摆手道:“免用扶,免用扶,水涨船自浮!”说得那些富豪士绅面红耳赤,满脸发烧。几天后,黄奇遇请来戏班,演戏庆祝。他写了一副对联:“塘埔非我族,黄赐是亲兄”,贴于戏台两侧的大柱子上。村中热闹非常,宾客如云,贺信贺礼,琅琳满目。黄奇遇设宴酬谢前来祝贺的人。宴会上,奇遇请书斋那位老先生和黄赐夫妇坐大位,并亲自把盏。酒过数巡,奇遇蓦地站起身说:“诸位父老,今日虚邀莅会,黄某略备一点薄礼。”说完,命人托出早已预备好的白银一盘,钥匙一串,置于正厅桌子上。继而指着那盘闪闪发光的白银道:“谁能说出世上什么东西惹人畏?赠此白银百两。”众人听罢,俱各茫然,面面相觑。不一会,有人说:“熊、虎、豹、彪惹人畏。”奇遇说:“非也!”又有人说:“青面獠牙惹人畏。”黄奇遇摇头说:“不对!”又有一个人满有把握地说:“凶神恶煞惹人畏。”黄奇遇还是摇摇手。“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究竟什么东西惹人畏?”众人正在百思不得一解的时候,但见黄赐倏地站起说道:“穷鬼惹人畏!”“然也,然也!一语击中鼓心。”黄奇遇点头赞许,上前端起那盘白银,躬身赠与黄赐。黄赐也不推辞,笑而纳之。黄奇遇又把那串匙钥拿在手哩,晃来晃去。那帮富人豪绅以为是金钥匙,垂涎三尺,个个在衫裾上擦净双手,准备恭接黄大人的赏赐。黄奇遇不慌不忙地把匙钥分赠给他们,意味深长地说:“这些钥匙,非金锻铸,是铜所造,区区薄礼,聊表敬意,送给你们开咸菜瓮。”顿时大厅上哄然大笑,有的低头苦笑,有的咧嘴傻笑,有的捧腹开怀大笑,笑得前俯后仰,笑得那倚富欺贫的富人豪绅面上一阵红一阵紫,半天抬不起头来。有一次,黄奇遇来到大舅父家借米,邻居说:“外甥来了,刣鸡吧。”舅妈冷冷地说:“日暗唔刣鸡。”黄奇遇转身到了二舅父家,邻居说:“下池捕鱼请外甥吧。”二舅妈说:“夜昏唔落池。”黄奇遇只好到了三舅父家。三舅父家虽然不充裕,但见外甥到来,忙洗米煮饭,摘了一篮子秋瓜花,清煮下饭。黄奇遇临走时,三舅父还装了一袋米,让外甥带回家。后来,黄奇遇中了进士,向县太爷举荐,让三舅父当上了修建城墙和改直西街的临工。大、二舅父提了礼物上门找外甥,要求为他们也谋一差事。黄奇遇叹道:“日暗唔鸡,夜昏唔落池,瓜花煮水人情厚,西街一移无二移,若要城墙重修建,至少要等十年!”两个舅父羞愧难当地溜走了。黄奇遇到固安上任后,得知县尉张恒忠是个吃人魔王,决意为民除掉这一大害,遂多方暗访搜罗他的罪证。原来,张恒忠是当朝掌权宦官张宗宪的远房子侄,他倚仗着有这么个得力后台,一向胡作非为,人家便给他起个小外号叫“黑面虎”。县尉之职守本来是除暴安民,维持治安。而黑面虎不为民助,反为民害,经常巧立名目,任意斜敛,更有一班爪牙,为虎作怅,有不顺其意者,便诬他为盗,治罪罚款,闹他个家破人亡。黄奇遇察访着这个情况,立即挂牌放告,想让百姓来吐吐苦水。谁知木牌挂出许久,衙门口却有如寒冬腊月的冷饮店——全无半人光顾。黄奇遇觉得事有跷蹊,遂暗中察访,经查问,方知是因前任县令秦士奇是个凶狠暴官,且与黑面虎同通一气,把治下子民治得亡魂丧胆,因此大家都把官府当成狼虎窝。如今衙门虽然挂出了放告牌,却没人敢信他。黄奇遇为打开这个僵局,便亲身下乡办案,以解人们胸中之冤苦。经一番奔走,受理了几宗民事。众百姓见这新来的太爷确实与前任县官太爷大不相同,也就放胆到县衙投状控告“黑面虎”。不上一月,便收到告状成百张。手头有了实证,黄奇遇立即叫来几名能干差役,授给密计衙役们便分头行事去了。这日,张县尉应邀到县衙来与黄太爷商议公务。他刚坐下,黄奇遇便递过一迭案卷给他看。说:“本官近日收到一堆告状,一时委决不下,特请虎座来出个主意。”黑面虎接过状纸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些告状,张张都是指控他鱼肉黎庶的状词。他越看越发慌,越看越急!一时有如尻着个钉板子——坐不安,立不适。但他以为县尊是以商量的口气与他磋商的,也便大模大样地对黄奇遇说:“这班刁民居然把屎拉到本营头上来,真太无法无天了!太爷若不施出点威风来。恐怕大人的交椅也坐不稳!”谁知他的话还没说完,忽听得一阵堂鼓乱擂,接着是一遍呼冤的喊声。黑面虎正在犹疑不定,只见黄奇遇朗声吩咐道:“升堂伺候!”太爷一声喊升堂,衙役、听差即时齐齐整整分列两厢。黄奇遇上得堂来,立即呼击鼓的人一齐进见。众百姓一进衙来,便都喊着:“大人伸冤!”黄奇遇举目一观,见苦主都已到齐,便佯装不明内里地问道:“你等有何冤情?所告何人?”黑面虎一听,吓得心惊胆颤,知道大事不好!但猛想起后头有个大靠山,遂又壮起胆来,怒目圆睁地说:“县尊大人,这班顽民胆敢集结闹事,简直是要造反了!太爷且坐,待本职前往带兵来弹压。”说罢,转身就走。黄奇遇见黑面虎如此骄横,怒不可遏,抬手把惊堂木一拍,喝道:“转来!”这一喝,可把黑面虎吓了一跳,猛一定神,也毫不示弱地怒目相向,反问道:“你待怎样?”黑面虎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且莫要夜郎自大啊!可去打听打听我是何人?劝你还是别伤两家和气为好!”黄奇遇见黑面虎如此嚣张,怒火直上冒!大喝一声道:“管你是虎还是狼,定叫你尝尝武二爷的威严!”说着,立命左右把他剥去衣冠,重打四十大板。众衙役多是小民出身,个个恨透黑面虎。听得一声喊打,立即蜂涌上去,七手八脚地把他按倒在地,加倍用力地狠打。不上一霎时,便把黑面虎打成红屁股。看这情势,黑面虎料知难避过关,若再抵赖,定吃大亏。忙哭丧着脸连连求饶。这时,又见差役押进他的几个爪牙。爪牙们进得衙来,抬眼猛见主子爬伏在地,屁股被打得鲜血淋漓。吓得一齐跪下求饶,自动招供。传说黄奇遇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经常在农余外出谋生,挣些工钱聊补家用,后来竟一去不归,客死他乡,母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惶惶恓恓,黄奇遇从小就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为黄奇遇有这种先贫后富,先贱后贵的人生经历,不少反映人情冷暖的俗语,都依附在黄奇遇身上。相传,黄奇遇有三个舅父。大舅饲鸡为生,二舅养鱼为业,皆家道殷实,无奈生性吝啬;三舅父务农,为人厚道。黄奇遇来到大舅父家,舅妈观颜察色,深知来意,遂冷冷说道,"日暮不杀鸡",置之不理。黄不得不转身朝二舅父家去,二舅妈拒之门外:"黄昏不下池。"奇遇的自尊心受到莫大伤害,决意不转向两个舅舅求情,最后惟有转向三舅父家了。憨厚的三舅父一看外甥神色,问明情由,知他饿着肚子,连忙淘米煮饭。时已金乌西坠、华灯初上,三舅父因此买不到蔬菜,只好在自家庭院里摘了一篮子秋瓜花,清煮下饭,权以充饥。临走,三舅还装一袋米,让其带回,暂渡难关。聪慧的黄奇遇于家务之余刻苦学习,终于在他30岁那年考中了进士。登第后,按惯例给假四个月省亲。回至家乡。奇遇为谢三舅昔日恩义,便向县太爷荐举,要求给他安排点职务。时值县里正在修建城墙,改直西街,县太爷便请三舅爷当监工。大、二舅爷闻讯,双双携礼上门,妄求一职。黄奇遇忆及往事,百感交集,心中很不是滋味,遂语带讥讽:"日暮不杀鸡,黄昏不下池,瓜花煮水人情在,西街一移无二移。若要城墙重修建,至少还得等十年。"两舅父感到自讨没趣,悻悻而归。故事传开,人们无不喟然长叹,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西街一移无二移"也就成了一句口头语。传说黄奇遇从小聪颖,得到塾师陈先生的爱重,免费收他为学生。他日夜苦读,终于学得满腹文章。明崇祯元年,朝廷大比,黄奇遇为赴京应试,急需筹取盘缠,只好硬着头皮去大舅父、二舅父求借,都遭到拒绝。还是他妻有见地,叫他向乡亲请"月兰会"暂筹。但要请"月兰会",照例得先办一顿美餐请人。于是,黄奇遇便向屠夫黄旺赐赊了几斤猪肉,办了一桌菜,邀请参加"月兰会"的人们来饮宴。谁知筵席办了好半天,被请的人连个影子都没到来。他妻走往探问,才知道人们嫌他家穷,信赖不过,都不愿参加。黄奇遇请不到"月兰会"贷款,眼看赴试不成,连赊来的猪肉、米款等也无法付还,急得仰天叫苦。这时,恰巧旺赐到来讨猪肉钱,见此情景,起了侧隐之心,对奇遇夫妻说:"老弟、嫂子,他们既然不来,这些酒菜,我们吃了再说!"说罢,手拉奇遇入座,双双对酌起来。然后,旺赐回家把多年积蓄起来的一百两银子,和老婆的一只金戒指,都借给黄奇遇上京作盘缠。后来黄奇遇中了进士,入翰林,衣锦荣归。那天,官船要进入港尾坞时,因潮退不能入港。乡里那些豪富纷纷争先恐后下水扶船。黄奇遇站在船头,语意双关地说:"免用扶,水涨船自浮!"说得那些富豪绅士面红耳赤。几天后,黄奇遇请来戏班,演戏庆贺。他写了一副对联:"塘埔非我族,旺赐是亲兄。"贴于戏台两侧的大柱子上,以示对塘埔乡旺赐的感激。郑旻,字世卿,揭阳地都邹堂村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授兵部主事,历武选郎中,出守大名、归德,累官至贵州布政使,著有《荃山谈言》《裒拙集》等。郑旻生于明朝,家住揭阳地都邹堂村。家里穷得有上顿没下顿,后生时在山上搭撩着替人看守作物。对面山上有个老汉和女儿相依为命,靠种作度生。有好几个夜晚,老汉总是看见郑旻草寮火光四起,而到隔天,郑旻的草寮却是好好的,没有半点失火的样子,他觉得诧异,便跑去问郑旻。谁料,郑旻哈哈大笑,说是根本没有失火的事。老汉认定郑旻不是个平常人,后来便把女儿许给了他。嘉靖年间,郑旻考中了进士,当官以后,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有一次,嘉靖皇帝派人暗中调查郑旻的家庭情况,得知郑旻家里很穷,郑母终日纺织莹麻。嘉靖皇帝很同情他,就赐给他母亲一对御签,说今后想得多少田地,御签一插田地就归你的啦。郑母不贪地,就把御签丢到榕江里。一支浮向上游,一支流到和潮阳交界的江面。从此,外地人都不敢到这里掠鱼捞虾。郑旻后来当了贵州布政司,嘉靖皇帝赐他在家乡建郑府。有一回,郑旻在贵州便载了十八船青砖回家乡。奸臣严嵩趁机在嘉靖皇帝面前诬告郑旻。说他乘皇帝赐他造府之机在贵州私开国库搜刮民财,偷运金银财宝十八船,运出西江。嘉靖皇帝听后,半信半疑,就把郑旻找来。海瑞深知郑旻的为人,听了严嵩的话,知道他寸心要害郑旻,就对嘉靖皇帝说:“如果郑大人偷盗国库财宝,应罚他用金银把国库填满,否则,就罚严太师用金银把他的船只填满。”嘉靖皇帝同意。当日,严嵩就派兵日夜兼程,沿江追郑旻的船,郑旻的船只被追着了,便下令靠岸清查,官兵抽查一船,全是贵州产的青砖,就连忙赶回京城,禀告严嵩,严嵩还不相信,再派人追查,查出来的还是青砖,严嵩无可奈何,只好如实向嘉靖皇帝禀奏。嘉靖皇帝听后,当殿叫严嵩赔偿郑旻十八船的金银。郑旻站出来对嘉靖皇帝说,他不要严嵩赔偿金银,只要严嵩赔偿名誉。嘉靖皇帝认为郑旻说得有理,立即下令,调严嵩亲自替郑旻造房子,严嵩见是皇帝说的,只好连连点头称是。邹堂青皮梨为明代邹堂人郑旻(1517—1576年)在四川任按察使时从苍溪县(今属广元市)移植来的梨种,主产地在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集中分布于乌美、枫美、仙埔、南陇一带,其地原称邹堂。该地位于桑浦山南麓,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为青皮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经过400多年的栽培,邹堂青皮梨已经成为本土特色农产品。郑旻赴任四川按察使时,他带随从行至四川苍溪山口,忽然听到一女子呼救声,停下循声向山上搜寻,见一青衣女子被一帮山贼绑架。郑旻立即命令随从卫兵上前营救。经一番激战,山贼败走,该女子得救,她走到郑旻面前盈盈下拜,叩谢他搭救之恩后拂衣而去,消失在山间一片绿荫中。郑旻上任后,正是暑天,部下经常给他送来一种果子——苍溪有名的雪梨,色青皮薄肉脆多汁,十分清甜,既可口又能解暑。郑旻问何人经常送梨?守门者说是一位青衣女子。每次郑旻命部下还梨钱给她,她都不收,也不进衙门,都是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也不留名道姓。部下说青衣女子可能是来报救命之恩的梨花仙子。不久,郑旻告假回乡探亲,带一袋苍溪雪梨准备孝敬老母亲,可当他一进门就见桌上正放着几个苍溪梨,令他惊奇不已,忙问母亲梨是哪里来的?母亲告诉他:“昨晚刚入睡时,忽见一青衣女子,手托一盘青皮梨进来,我问她拿的是什么果子,她说是‘郑子梨’便转身走了。我醒来,床头果然有一盘青皮梨,香气扑鼻,我惊奇不已,疑是仙女送梨。”郑旻听后,也觉奇怪,把自己带来的苍溪雪梨拿出一看,完全一模一样,味道也相同。郑旻后来从四川苍溪移植四棵小梨树,种在家乡邹堂屋后山上,第三年便开花结果。人们开始叫它“郑子梨”,后改称“青皮梨”。这样,邹堂的青皮梨便一代代繁殖起来,直至今天。钱岗蚝产于揭东县地都镇钱岗,是近江牡砺的一种,以肉质洁白、色嫩细腻、鲜甜可口而著称。钱岗蚝不仅营养丰富,且有固精、化痰、止嗽、敛汗等药用价值,是潮汕著名水产品。民间有流传郑旻与钱岗蚝故事。明进嘉靖年间,揭阳邹堂乌门村人郑旻考中进士后,皇帝封他为兵部主事。奸相严嵩想网罗他为党羽,但却遭到郑旻的拒绝。严嵩拉拢不遂,恼羞成怒,便想计陷害他,故意在皇帝面前保荐他督办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三以工代殿工程,从中伺机加害。郑旻识破严嵩的阴谋,加意督办,按时竣工,大受嘉靖帝的嘉奖,提升他为武选员外东骑郎中,并给假省亲。郑旻将要回乡省亲时,特雇用十三条大船从河南装载青、红砖,准备载回家建词之用。严嵩的女婿赵文华见了,即向岳父报告,说郑旻用十三条大船,装得沉甸甸的,看来定是装着金银财宝。严嵩闻报,立即上殿向嘉靖皇帝谮谗。嘉靖一听,万分恼怒,立即倒旨召郑旻上殿责问。郑旻辩白载的乃是砖头,而严嵩、严世潘、赵文华等却不相信,咬定船里装的必定是金银,双方争论不休。监察御史海瑞即向皇帝进奏,说叫严丞相与郑郎中先立个赌状,然后开舱查验。若严丞相所说属实,可将郑旻严办;如属诬陷,则由严丞相和国库各出一半金帛填满大船。嘉靖准奏。于是, 双方当殿立了赌状。经查验,果然十大条大船载的全都是砖头。海瑞即要嘉靖皇帝履行诺言,按照赌状行事。这么一来,可吓坏了嘉靖皇帝和严嵩父子等。这时,郑旻却上前进奏,说他只要砖头,不要金帛。该由国库认付之数,仍留国库作国计之用。至于严相国该付的那部分,可用作赈济江浙一逞饥荒灾民。嘉靖闻奏大喜,立派内待到严府支取白银十五万两音乐会海瑞、徐阶往江浙一带救济灾民。随后,嘉靖皇帝为嘉奖郑旻之忠,特赐给他束御签回乡征用土地。郑旻回到家乡邹堂时,却不愿占用民田,特派人把御签拿到榕江口丢进大海,让其漂出大洋。不想这事惊动了海中龙王,他见御签是皇上赐给郑大人之物,立即吩咐水族将这些御签推进榕江口,随潮漂进榕江盘至青屿狮喉地段,并派来十五万蚝姑娘到这段江里生长,以荫邹堂郑族后代。郑族子孙经常到钱岗边捕捞鲜蚝,故称钱岗蚝。郭之奇(1607-1662),明末抗清官员,潮州七贤之一。字仲常,一字菽子,号正夫,别号若菽、玉溪子,自号三士道人,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康熙元年殉难,清乾隆时赐谥忠节。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文录入《耆旧集》。其诗共分十八集,为潮汕历代存世诗作最多的诗人。明未年间,揭阳县有一任县官名叫先春,是个贪污腐化的赃官,全县百姓都很痛恨他。这年元宵,家家户户正在欢度佳节,不意一声巨雷,把大家吓得心惊脉跳。这个闷雷是从城隍庙门口一棵老树身上霹起来的。那棵老树登时被烧枯,随后风雨交加,落叶满地。十多岁的郭之奇闻讯,立时即景寓意,写了一副妙联,贴在城隍门口。联上写道:雷去古树,皇天不留老叶。雨打元宵,万民怨责先春。这事立即传进叶先春的耳里。叶先春即刻命差役去把对联揭下来,并传令将那写对联的人抓来问罪。不多久,捕快便把郭之奇带到县衙来。叶先春见抓来的仅是个十二、三岁的孩童,倒很惊奇起来,但又一想,这么个黄口小儿,竟敢在本官头上撒尿,简直是要造反,便大声吼着问:“这对联是你写的?”郭之奇见县官满脸凶相,便满不在乎地说:“不错,正是童生的拙作。”叶县令把惊堂木一打,喝道:“你胆敢谩骂本官,该当何罪?”郭之奇不慌不忙地答道:“树遭雷击枯落叶飘满地,这不是老天爷不留落叶吗?再又雨打元宵灯,百姓都怨恨。惊蛰未到先响雷,这不是先春吗?请问县太爷,这对子那处有错呢?”郭之奇这番辩白,使县官哑口无言。但为了解嘲掩羞,便走下座来,用扇子在郭之奇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哼”了一声说:“小东西,早出日头不成天!”郭之奇那肯示弱,立即指着叶先春的鼻子,也“哼”了一声骂道:“老头儿,日落西山无久时!”叶先春见郭之奇对答如流,知不好惹,也恐怕把事闹大,不好收场,便假装宽洪大量,让小之奇回去。从前,揭阳县东门河滨浮屿有座伯公庙。一天,郭之奇跟母亲到庙里进香,他刚跪下,那位坐着的泥塑伯公便立即站起来。他母亲一见,很感奇怪,预料这孩子将来是个显贵,伯公才不敢接受他的跪拜。郭之奇拜过伯公后,在庙外墙上用瓦片写着:“浮屿浮屿,命你往守河南豫。”他母亲认为他每天出学堂,便在墙上写这写那,就没有去管他。当晚,他父亲梦见伯公托他代为恳求郭大人不要派他到河南,请求大人把墙上的敕令擦掉。天亮起来,他父亲一经查问,方知儿子昨天在浮屿的庙墙上,写着命伯公去守河南豫的字句。他急忙打了一桶清水,用破布要把墙上的字擦洗掉,可是擦了半天,字划依然存在,只好作罢回家。后来,郭之奇奉命到河南做主考官,见院门前有一座伯公庙,庙里的伯公与浮屿的伯公一模一样,觉得有点奇怪,仔细一想,记起了小时候在庙墙上写字之事。大概从那时起,那位伯公就来河南上任了。明崇祯九年,郭之奇奉命到河南做主考官,有个屠夫出门收帐路过考院前,一见郭之奇年纪轻轻就来做主考官,不相信他有才学,随口说道:“潮州小子胆如箩,欲上河南文化山,不知来给官主考(“主考”潮语谐音“住口”),还是来当主考官?”这话恰巧被郭之奇听见了,便命随从把屠夫请到考院里来坐谈。屠夫自认为多嘴惹了大祸,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差役进考院去。郭之奇拿过屠夫手里的帐薄,从头到尾翻阅一遍之后,便当场把帐簿烧掉,然后对屠夫说:“你且回去,等一会才来取帐簿。”屠夫没可奈何,叩了个响头,转身便跑。走后,郭之奇便命人拿来一本新簿子,把他刚才阅过的猪肉数,一条不漏地把姓名、斤两、欠款若干,念给文书记下来。随后,便通知那屠夫来领新帐簿。屠夫翻开新帐一看,只见数目条条不漏,姓名个个无差,使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急忙叩谢。上任第二天,当地官府都来会见主考官,也想试探他的才学,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对子向他请教:“东鸟西飞,遍地凤凰难下足。”郭之奇暗恼:“把我比作凡鸟,却自称他们是凤凰,真是小鬼侮弄大神!”立即应对道:“南龙北跃,满江鱼鳖尽低头。”那班官吏听后,顿时瞪眼结舌,再也不敢小看他。考试时,郭之奇想起河南地处黄河之南,从地理特点出发,就以“鱼鳖生焉”为题,命众举子撰文。有一个举子写道:“鱼鳖从潮而来,乃水族之奇也。”郭之奇看后很是气恼,有心惩罚他,可一时找不到他的错处,后来看到他的试卷上生员的“员”字,把上边的“口”字写成“△”形,他立即批道:“兄允吕台,刁刀寸才,今科不取,下科再来。”许班王(1605-1646),名国佐,字钦翼,号班王、旧庵,自署名百洲堂主人、班斋主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进士出身,官至兵部郎中。为官有惠政,史称其“不废诗酒而事治”。明清鼎革之际,因不降“九军”,“为母代死”,惨遭杀害,以“死孝”载于方志,像挂潮州孔庙。许国佐是潮汕后七贤之一,很有文名,尤好吟咏,他的诗风独辟一境,他的遗著有《蜀弦集》、《百洲草堂集》等。许班王天生异禀,史载其“读书七行并下”。儿时曾装睡出游,回来见书被父亲收走,急中生智将墙上历书熟读一夜。翌日,父亲责问,谓半夜如厕,返房书本被窃,只得翻阅历书。考之,倒背如流、对答无误。天启八年(1628),许班王与同乡赴考途经太仓,无意戏弄了退休大臣王世贞之子,王先礼后兵邀宴,以无眼面猪头试客,正当众人为难,班王急智将筷子插向猪眼处,拱手曰“无眼不识太仓王”,宾主误会尽解。相传,许班王戊辰科(1628)进京赴考,与六同乡入住客店,有一奇花忽开七朵,店主谓此兆必全中进。班王心思如此当要一娇妻。翌日,一花凋谢,店主慌问何人错定主意。果然,唯独班王名落孙山。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揭阳武生刘公显,聚众于霖田、蓝田二都宣布起义,建大营于南塘山,部下有九支人马,号称“九军”,九军打着“反清复明”旗号,多次进攻揭阳城,当时潮州一带,已属满族统治。县令吴煌甲合同城中士绅“内葺城池,修战备,外让乡民筑寨堵御”。九军攻城不克,乃大破城外一带乡寨,抢劫粮食,杀人放火,不少富庶乡村,皆成平地,乡民组织团练,保卫家乡,在西门外乔林寨与之对抗。后来,吴煌甲病逝,九军又得郑芝龙之助,方把揭阳城攻破。九军入城,富户绅士皆被捉拿,勒索粮食财物。许国佐在外作客,其母遭逮捕,许国佐意图营救。刘公显寄言要许国佐来换母亲。许国佐是个孝子,不听亲友劝阻,只身直闯九军大营,会见刘公显,以换放母亲。刘公显素闻许国佐大名,又曾在朝廷任职,乃以礼相待,劝其归顺,共图大业。许国佐见九军大营混乱,纪律松弛,又见其所作所为,全无爱民之心,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反清复明”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又见郑芝龙、刘公显等,都是有野心之人。义军,本应有起义的纲领,解决民困的行为与法则,但都没有,混乱一片,简直是一伙贼寇,所以坚决拒绝,刘公显再三劝说,都无结果,又耳闻许氏家族正在策划劫牢救人,刘公显恐夜长梦多,乃将许国佐杀害,临死时,许国佐被动了大刑,体无完肤,许国佐骂声不绝,时顺治四年(1646),许国佐年仅41岁。郑大进,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清代人,生于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其聪敏足智,从小享有神童美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间,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著作有《正定府志》《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初四酉时,郑大进出生于揭阳县梅冈都山美村(今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呱呱坠地的郑大进,为这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增添了不少喜气,唯独有一个老人却在偷偷地流着眼泪--郑大进的奶奶。原来,郑大进出生后,整座屋子七天七夜都放射着五彩祥光。老奶奶记起郑大进的父亲郑养性出生时也有这种光环,可郑养性半生穷愁潦倒,莫非孙子还要继承着儿子的贫寒?老人家忧心忡忡,伤心泪流。殊不知这是天降祥兆于郑家,一个后来对康乾盛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生命诞生了。据郑氏族谱载,山美郑氏创乡于元顺帝至元年间,从始祖郑榕斋传至郑大进刚好十二世。溯其远祖,出自姬姓,是周宣王的三弟郑桓公。从郑桓公传至榕斋公计七十五世,也就是说郑大进是郑桓公的八十六世孙。其远祖封三十三代大司徒,是烜赫的大门阀。其近祖世代务农勤学,“积学惇行,有声庠序,而潜德弗耀”,到了他父亲郑养性这一代,才开始“以文学教授乡里”,算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人家了。清朝的时候,由于医疗防疫技术落后,疫病流行,潮州府一带经常流行疟疾,潮人迷信,管患疟疾叫中了“北寒鬼”的邪。郑大进的外公也常得这种病,奇怪的是,每当郑大进到了外公家,外公的摆子就不打了,“北寒鬼”一见郑大进,早吓得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次,大进索性将“北寒鬼”关在瓮里,贴上封条,把它扔进砂陇溪(车田河下游)里。自此,疟疾不敢在梅冈一带流行。这段小英雄捉鬼的故事在梅冈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民间又传说,郑大进在梅冈都龙砂乡读书时,书斋外面的竹林常闹鬼,夜里小小读书郎大都不敢上厕所。一次,郑大进提着灯笼上厕所,把灯笼放在小鬼的头上,戏称“小鬼好大头。”小鬼对曰:“大人好大胆。”小小少年,便能驱邪除鬼,使人联想起钟馗捉鬼的形象,充满了英雄气和正义感。还有一次,郑大进出恭好久才回教室,塾师疑他在外嬉戏,便严加责问。大进说,他经过土地庙时,伯公总要站起来迎接他,故这次绕道不从庙前经过,所以迟回。塾师听后,将信将疑,决定试一试,于是暗中把两枚铜钱放在伯公膝盖上,叫郑大进再从那里经过,塾师随即偷偷到土地庙察看,发现铜钱果然落在地上,感到十分诧异,才开始觉察到大进确是不得了的人物,将来必成大器。据山美村父老介绍,郑大进的母亲“夜纺纱、日织綕”,怀胎时,仍十分勤织,其綕筐常伏着一条“小龙”,将其倒在水塘里,不一会儿,“小龙”又跑回来了,偎依在綕筐里,这种事一直延续到郑大进出生。郑大进读过书的龙砂、云南村,还有传言说,郑大进曾化为蟒蛇,游荡于大港溪,卷起重重狂澜。所有这些神秘传说,代代相传,已无据可考,但从这些传说中可看出孩提时代的郑大进,已充满着正义感和智慧,灵异而又超凡脱俗。相传,郑大进少时家贫,无力读书,常随其父撑船外出买草木灰下田。有一回,那装草灰的船只停泊在登岗仁美村“启明斋”附近。这“启明斋”是仁美村郑声从两个儿子读书的地方。声从由于勤耕力作,家境充裕。他膝下有两个儿子,一名玉美,一名玉珍。当他们进入学龄的时候。声从便请来一名饱学的先生教他们,指望他们长大成材。这读书的地方,先生起名为“启明斋”,并以“启明”二字作冠首配对刻在门上:启后人存心养性,明礼义诵经读书。经过一段时间,先生便想考阿两个弟子的学识。在一日开课之后,先生对玉美与玉珍说:“今日专门考对子,我出上句,你们答下句,看谁答得上。”说完,先生便念了一个“无”字,叫玉美与玉珍学对。他们兄弟两人竟一时语塞,对不上来。先生越问,他们越脸红。这时,忽听得一个轻微的声音从窗外飘进来:“可对有。”玉美兄弟两人如获至宝,赶快对道:“有。”先生又续上一个“才”字,念为“无才”,要求再对,玉美兄弟两人又无法对上。窗外又传来一个轻微的声音:“可对有学。”两兄弟又对道:“有学。”先生又续上一个“情”字,念成“无才情”,要求再对。这时只见玉美两兄弟都抬头向窗外张望,似在等待什么。“可以对上有学问。”窗外又及时传来一个轻微的声音。两兄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学问。”至此,先生已明白空窗来风,他估计窗外声音轻微,当是个童子。为了探测“门外汉”的才识深浅,先生略为思索之后,大声问道:“门口问谁,谁问门口?”先生刚说完,立即听见窗外答道:“一人大进,大进一人。”“妙对,妙对!”先生不禁拍案叫绝,并赶忙起身出门,看是何人。原来,这“门外汉”不是别人,正是那个跟着父亲外出买草灰的孩子郑大进。先生觉得奇怪,这孩子自幼失学,竟然无师自通,便问明其究竟。原来,郑大进每次随父来到仁美村之后,待船停定,便常常到“启明斋”窗外听先生教书。因他赋性聪明,所以积累了不少学识。当他一听到先生出对,又见玉美兄弟的窘态,便自然而然地把才智显露出来。先生觉得大进是快未琢的“荆璞”,便告知郑声从。声从有心认大进为义侄,并出资供大进入学,便与大进的父亲商量。郑大进的父亲为声从求困扶危的义举所感动,满口应承。此后,郑大进学业日进,终成清代名士。一日,郑大进忽听衙门口有吵闹之声,便命衙役出去查,衙役带着公差赖三和一个星卜相士进来。原来这相士方光成,号称“半仙”,本是个读书人,因家贫迫,卖卜糊口,今早赖三想敲他竹杠,方光成说赖三不过午时有四十杖厄。赖三与他打赌。中午将至,还不见动静。赖三便气势汹汹地走来要砸招牌,方光成说午时未到,不准砸,因而双方吵闹。郑大进看看时刻,果然午时未正,认为确是赖三无理取闹,喝令将赖三责四十大板。刚打毕,一声巨响,午炮轰鸣起来。满堂员役无不称奇!退堂后,郑大进把相士带进花厅,念出一个坤造生辰时日,让光成卜。方光成皱着眉说:“这,是连街寒宿命。”郑大进喝道:“胡说!你岂知这是夫人的时日!”方光成吓了一跳,忙说:"这时日怕有错,请问明夫人后,再让我算一算。“郑大进即命人到后堂去问,仆人回来重报夫人的生辰时日时,方光成得意地说“这才是夫人之命。”郑大进念个乾造生辰给他推算。方光成起身贺喜说:“这个贵庚,官至一品,寿逾古稀,乃大贵大寿之命。”郑大进心中暗喜。他见方光成一表人才,日后必能长进,便赠了些银两,叫他回去好好攻读,图个功名上进。郑大进回到后堂,向夫人问及两个时日之事,夫人不得不把妹代姐嫁的经过说了一遍。郑大进不禁长叹。几月后,郑大进又遇到方光成在卖卜,把他叫来训责。方光成诉说因赠金已用尽,生活已是无靠,故不得不重操旧业。郑大进再送给些银两,让他上京赴试。后来,方光成得中高第,据说他在卖卜时曾结识了南游的乾隆君,不久,被提升为相国。方光成向皇帝推荐大进有贤才。乾隆君在召见郑大进时,见郑大进的头很大,便戏谑说:“郑卿前鹄后鹄(额凸和后脑凸),可做十三省总督!”方光成忙推着郑大进跪下叩头谢恩。因君无戏言,郑大进遂被封为直隶总督,官至一品。郑大进是揭阳松岗都山尾村人,因家贫,小时候寄养在龙砂乡大舅父江淮家。舅父对他视若已子,并送他到邻乡私塾读书。有一次,郑大进出恭好久才回教室,塾师疑他在外嬉戏,便严加责问,大进说他经过土地庙时,见伯公总要站起来,故这次绕道不从庙前经过,所以迟回。垫师听后,将信将疑,叫他明天仍从土地庙前过去。第二天,大进出恭回来,塾师到土地庙察看,见他放在伯公膝盖上的两枚铜钱已掉在地上,也便相信了。数日后,塾师到江淮家中,对他说:“令甥聪颖出众,前途不可限量。贵府千金如能与其联婚,将来定然沾光不小。”大舅闻言大喜,便与妻吴氏相商。吴氏说:“大进无立锥之地,将女儿嫁他,要叫她去吃西北风!”妻子不同意,江淮又把他的主意告诉女儿巧英,巧英也不听从。江淮坚执已见,仍将巧英终身许给郑大进。大进学成之后,辞舅父返回自家。不久,择吉前来迎娶。巧英哭哭啼啼,不肯上轿。她婶母李氏也来劝说。巧英忿忿地说:“婶娘也说他好,何不将巧云妹嫁给他!”李氏说:“好!这要看大伯的主意。”江淮说:“弟妇,你如同意,就这么办!”李氏与女儿巧云商量,巧云对大进的才学,素有所闻,当下,含羞地说:“女儿听从母亲吩咐!”幸在大进对两个表妹从来未见过面,得以巧云代嫁,遂解了眼前之围。一日,郑大进忽听衙门口有吵闹之声,便命衙役出去查,衙役带着公差赖三和一个星卜相士进来。原来这相士方光成,号称“半仙”,本是个读书人,因家贫迫,卖卜糊口,今早赖三想敲他竹杠,方光成说赖三不过午时有四十杖厄。赖三与他打赌。中午将至,还不见动静。赖三便气势汹汹地走来要砸招牌,方光成说午时未到,不准砸,因而双方吵闹。郑大进看看时刻,果然午时未正,认为确是赖三无理取闹,喝令将赖三责四十大板。刚打毕,一声巨响,午炮轰鸣起来。满堂员役无不称奇!退堂后,郑大进把相士带进花厅,念出一个坤造生辰时日,让光成卜。方光成皱着眉说:“这是连街寒宿命。”郑大进喝道:“胡说!你岂知这是夫人的时日!”方光成吓了一跳,忙说:“这时日怕有错,请问明夫人后,再让我算一算。”郑大进即命人到后堂去问,仆人回来重报夫人的生辰时日时,方光成得意地说:“这才是夫人之命。”郑大进念个乾造生辰给他推算。方光成起身贺喜说:“这个贵庚,官至一品,寿逾古稀,乃大贵大寿之命。”郑大进心中暗喜。他见方光成一表人才,日后必能长进,便赠了些银两,叫他回去好好攻读,图个功名上进。郑大进回到后堂,向夫人问及两个时日之事,夫人不得不把妹代姐嫁的经过说了一遍。郑大进不禁长叹。几月后,郑大进又遇到方光成在卖卜,把他叫来训责。方光成诉说因赠金已用尽,生活已是无靠,故不得不重操旧业。郑大进再送给些银两,让他上京赴试。后来,方光成得中高第,据说他在卖卜时曾结识了南游的乾隆君,不久,被提升为相国。方光成向皇帝推荐大进有贤才。乾隆君在召见郑大进时,见郑大进的头很大,便戏谑说:“郑卿前鹄后鹄(额凸和后脑凸),可做十三省总督!”方光成忙推着郑大进跪下叩头谢恩。因君无戏言,郑大进遂被封为直隶总督,官至一品。郑大进是清代的官员,宫至直隶总督。乾隆四十三年(1781年),秋天如期而至。秋风乍紧,秋意渐浓。潮汕民谚:“霜降橄榄藏落瓮”。高大的橄榄树结成青涩的果实,在渐渐凉冽的秋风中有如绿色的风铃。揭阳县梅岗都 (今属揭东县玉窖镇)山美村却笼罩在不平常的气氛中,村民们将平常用采打橄榄的长竹竿削成长长的竹矛。他们酝酿着与邻村池厝渡村的械斗。原来两个村子因为地界争端,时常斗殴。青年人年轻气盛,狭路相逢,找个由头,就可以打起架来。现在两村交界处的橄榄树又结果了,谁都认为这株榄树是自已村的,不容邻村的人采摘。山美村的牛牯争打橄榄,被池厝渡村的人打伤了。牛牯咽不下这口气,伺机寻仇。他纠集村里一帮汉子商量怎样报复池厝渡村的人。大伙儿正鸡一嘴,鸭一嘴地说着话时,村头阿拐带来了好消息。本乡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官郑大进回乡省亲了。村里人振奋不已。牛牯兴奋地说:“郑大爷现在可是直隶总督了!只要他出面,把池厝渡村踩在脚下,还不是小菜一碟。”郑大进可是山美乡的荣耀。郑大人高堂郑养性是乡里有名的教书先生,平常还舞文弄墨,乡村人也不知他在写《周礼注》和《春秋左传注》有什么用处,不过却让省督学大大地夸赞了一番,说是“开粤东风气之先”。有其父必有其子,郑大进头脑灵活,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是四乡八里有名的神童。26岁那年,郑大进中举了。不过,大器晚成,九年后才被朝廷起用,现在可是直隶总督了。郑大进这一年已七十有三,宦海浮沉多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但年事已有,身心有疲乏之感。在外漂泊数十载,现在倦鸟知归,思乡情切,于是告假还乡,踏着送爽金风回到了养育他的故土。地方父母官为了巴结朝官十隆重地接待省亲的直隶总督。这样,郑大人在城里逗留了几天,迎来送往,酬酢唱和。这天族派人前来府城恭请郑大人早早回乡,说大家把眼睛都盼穿了。郑大人告辞府官,与族里人一道回乡。一路上,族里来人将与邻乡的纠葛说给郑大进听,要郑大进为乡里人出出头,吐一口恶气郑大进沉吟不语。听说郑大进回乡了,一时间,池厝渡村人心惶惶,躁动不安。郑大进毕竟是高官,他想以势压人岂非易事?如果郑大进果真这样的话,池厝渡还有说理的地方吗?有的青年人冲动地说:“我们大不了以血相拼,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池厝渡村有威望的老者还是劝年轻人稍安勿躁,看看这个郑大人到底如何行事再作打算。再说,天下还有王法呢。郑大进宫再大,却大不过皇上,这天下也不是他郑大进一个人的。不过,话虽这么说池厝渡村的人心里还是没底。回到乡里,郑大进见过族亲宗谊,与阔别多年亲友叙寒问暖。第二天,他只带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去走走。他们经过与池厝渡村交界的那株橄榄树下,郑大进让轿夫停下来。附近在田里耕作的池厝渡村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多少怀着点敬畏心情看着这个郑大官人。郑大进明显地感觉到邻村人隐隐的敌意,但他不动声色地步出轿子,走近那株橄榄树,摩娑着,感叹着。年少时只有几搂抱粗的橄榄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橄榄特有的青涩果香随着微风飘浮在秋天清爽的空气中。这时,邻村一个胆大的小孩开声说道:“橄榄是我们的。”“我们的!我们的。”一些路过的山美乡人听了生气地回答道。郑大进挥手压下乡里人的起哄,问邻村围观者中最老的—个:“老哥,我还认得你。”“这不,连郑大人也知道这树是咱村里的。”老者示威般地向邻村人说道。“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说过这树的由来。当年我们两个村的先人种—橄榄树作地界。现在那些橄榄树砍掉的砍掉,雷打的雷打,火烧的火烧,就剩下这么一株树了。大家争来争去,我看不如砍掉算了。”“那哪行啊?你知道这是祖上栽下的风水林,大人你说砍得砍不得?”邻村老者说道。“对呀。”老者身后的村人起哄道。郑大进说:“祖先种下果树荫蔽一方水土,本是好事,但后人争来争去,伤了两个村子的感情,如果祖先在天有灵,他们难道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发生吗?”老者一时语塞。这时,郑大进叫手下拿过来一勺水,“这水是从河里舀来,你们要是尝出两种味来,我这里有重赏。”那个老者喝了一口,咂摸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又喝了一口,于是笑道:“大人,你这是戏弄我吧?”郑大进微笑着说:“如果你能尝出两种味道那才叫怪呢。这水是从我们村前那条河舀的,两个村子共饮一河水,哪有喝出两种味道的道理!你们看这树,在两个村的地界上,伸枝开叶,四根八脉吸收两个村子的泥土长成这么大,怎么分得清彼此?老哥,我们这种年纪的人,说句不中听的话,都没有几年活头了,年轻人气血盛,不懂事理,我们老一辈的该让年轻人懂一点事理。”老者有些不相信地问郑大进道:“大人,你不帮你们乡里说话?”“我帮理不帮乡。我在外地做官,远在几千里外的广东人都把我认作是老乡。近在咫尺的池厝渡村人简直就是自家人了。你们说自家人哪有打自家人的道理?”老者说道:“大人,我们池厝渡村人虽没有出大官,但通情达理的人大有人在。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老者向身后的人说道。山美乡人对郑大进不帮乡里说话的行为有些不满。郑大进也觉察出来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村里的族亲宗老说道:“父老乡亲,不才虽为朝廷命官,却不能帮乡里人说话,惭愧,惭愧。不过,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不才虽不能做大事情帮乡里,但更不能再积厚怨累及子孙。俗话说得好,冤家宜解不能结。比邻乡里,唇齿相依,冤冤相报何时得了?”众乡亲点头称是。从此以后,两个村子冰释旧怨,和睦相处。而“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成为一句哲言,在揭阳流传下来。有一次,郑大进方从邻居借到二筒米,但无柴可烧,便出去找。见有个孩子田里捉泥鳅,真有法作,就向他请教。那孩子把“泥鳅扶,鳝鱼夹”的秘决告诉他。孩子名唤谢大,他听到郑大进家无父母,三餐自炊自食,觉得很可怜,就帮大进去拾柴枝,并把捉到的泥鳅倒给他。从此,二人常在一起玩耍,落溪掠鱼虾,上山折枯枝,成为知心朋友。一天,谢大来找大进去玩耍。见大进还睡在铺上,摸着风炉水冷,知道他今早是断炊。就一下子把他拉起来说:“我口渴得难耐,快去烧开水!”说完,就匆忙出门。大进才把水烧沸,谢大就掮着一袋白米,左手提一串菜脯进来,一放下就淘米放进开水锅里。大进忙说:“你不是口渴要喝水吗?”谢大哈哈大笑说:“我是怕你饿坏了,快加把火吧!”大进这时才知他的用意。谢大要跟大时结拜为兄弟,大进不敢应承。连忙说:“你是大富仔弟,我这样穷,怕舍衰你家名色,你父母也不会答应的。”谢大说:“爸妈和叔父都很喜欢你,说你聪明伶俐,日后定会出人头地。”大进再也不推辞。二人就在灶前焚香叩头,共同发誓:“日后荣华富贵,决不相忘。”后来,郑大进被砂龙村的舅父接去寄居,入私塾攻读书史,上京赴考的川资多是谢家贲发的。大进对此念念不忘。乾隆年间,有一天,忽报郑大进大人要莅临铺前镇。镇守忙出动人马兵丁,把镇内、码头、街路打扫干净,镇署厅堂铺毡结彩,准备迎接郑大人。本镇内长街有一间竹备篾铺,这天清早打开铺门,见一班差役在扫街路,铺主打听得知郑大人要来时,就对面儿子说:“今天不要破竹了,说不定大时会来铺里坐谈哩。”铺邻听后却笑他是哄孩子寻开心。郑大人的大轿怎会抬到这小小竹篾铺呢?铺主不与人争辩,穿上长衫,戴着小帽,慢步走向码头。等了好久,才听差役高声传报:“郑大人大船到!”镇守和官员一齐跪下,口称:“铺前镇守率所属迎接大人!”大进正想发话,忽听有人高喊:“进弟!进弟!”抬头一看:“啊,这不正是自己时常想念的家尾村谢大义兄吗?”兵丁见—个平民高喊乱闯,恐生事端。忙上前拦住。大进挥退兵丁,忙上前称声大兄,就畅叙起来。走了十多步远,郑大进才转过身来吩咐:“一众官员免候,各各回衙理事。”官员们才告退。郑大进和谢大上了大轿,打道来到了竹篾铺。郑大进回乡期间,恰逢义叔七十寿辰。想起童年家困时节,蒙谢家义父义叔多番资助,悉心勉励的恩德,屡思报答,便就亲身撰写一篇祝寿词,请缮写手把寿文用古板金描在寿幛上。这天,他走进书房看看,见寿幛字体隽秀,心甚满意。只是后面还有一行未写上,郑大进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这一行让我来写罢!”说着接过笔管,把“愚侄郑大进顿首”七个字写上去。郑大进持寿幛到家尾村为义叔祝寿,事情轰动远近乡村。从此,谢家也把寿幛捧为光耀门风的宝物。每年春节,就拿来挂在大厅堂上,让人观瞻。元宵—过就收起珍藏起来。几十年后,这幅寿幛的祝词五百多个字,都被蛀虫咬得体无完肤,字迹模糊难辨。其中惟“愚侄郑大进顿首”七个字,依旧完好无损。人们说是郑大进官居极品,气力凝重,因此蛀虫也不敢损坏他的笔迹。袁虾爷是清朝雍正十一年武科进士,正名叫袁黉,乳名亚虾,所以乡人都称他“虾爷”。这虾爷生得身高体壮,力大气粗,忠正耿直,武艺精功,因此很受乾隆皇帝赏识,特封他为“篮翎侍卫”,出宫入禁,护卫君侧。本来,清廷有个规例,亲丁内卫,都由旗人来当。如今乾隆破例选用汉人,众位亲王和正旗武官早就对这事不满。兼上袁黉生性太过耿直,只知对皇上尽忠,不晓去巴结诸位亲王和贵戚,这就更得罪了这班权贵,因此,这班贵族老想找个机会把他害死。有一日,乾隆皇帝在永乐宫欢宴诸位亲王和贵戚。袁黉熙例按剑站在一旁护卫,客人正饮得高兴,不想乾隆一时失手,金杯落地,滚致裳黉面前。袁黉急忙弯腰把金杯拾起。哪知因腰弯得太猛,不提防腰间佩剑往上一耸,出鞘一截。他急忙把剑柄打按住,站直起来。奸王多尔温见机会已到,立即站起来向乾隆皇帝问道:“吾皇圣明,朝廷若有叛逆贼臣,当如何治罪?”乾隆随口应道:“若有逆臣,当斩无赦。”多尔温随即谮谗说:“袁黉侍卫皇上左右,胸间常怀不轨之心,如今佩剑出鞘,正是预示他将有弑逆行为之先兆。此贼当立即斩首。”说罢,不等乾降发落,即命武士将袁黉推出去斩首。袁黉还来不及辨白,便被众正旗武士如狼似虎般推出午门外去了。乾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赦袁黉无罪,可又碍着众贵族情面。他很希望这时有人出来为袁将军讨保,就可顺水行舟开赦袁黉。乾隆皇帝一时情急智生,猛想起郑大进与袁黉都是揭阳人,忙命—内侍去召郑总督来作监斩官,祈望郑爱卿前来讨保袁黉。不想乾隆这一内意,却被狡诈的多尔温识破。他立即将计就计,站出来上奏说:“启奏万岁,今日监要犯,乃是重大责任,万岁爷既要召郑总督来监斩,臣愿亲往一劳,以免误了大事。”说完,即从内侍手中夺过圣旨,便冲冲出宫去了。郑大进突然接得召他去监斩袁黉的圣旨,内心很是惊疑。他深知袁黉一向忠正耿直,怎么如今忽然说他叛逆!多尔温一见郑大进面露怀疑的神色,便假装有心的通透他说:“郑大人,实话告诉你,圣上召你作监斩的内意,是因你与袁黉同乡,袁黉已露反迹,皇上正要试看你的心怎样?你当千万小心为是!”郑大进认为叫他去监斩自己的乡亲,陷他背上不义的名声,心上很觉为难。但多尔温再三催迫,又觉君命难违,只得随同多尔温起程。到得午门外,恰好午时三刻已到。多尔温随即勒令说:“时刻已到,大人即速执责施刑吧!”郑大进迫不得已,只好上前对袁黉说:“袁兄,你如今天降横祸,我却被迫来当捉刀人,实是出于无奈,望兄勿怨!”说罢,背过脸去,不忍目睹这一惨状,这才吩咐开刀行刑!乾隆皇帝得知袁黉已被斩首,万分痛心,气恼地责怪郑大进说:“朕专召爱卿来监斩的本意,实是要你来保救袁特军。不想你们潮州人竟这么无情无义!”郑大进听了这话,脑门嗡地一响!急忙跪下叩头,伤心地哭奏道:“臣罪该万死!但臣只知尽忠朝廷,皇上有命,万死不辞!万岁责臣不义,臣实有难以明言的苦衷!”说罢,眼泪直流。事已至此,乾隆皇帝知是多尔温从中捣鬼,也便安慰郑大进一番,赐他无罪。随后,降旨将袁黉尸体厚殓入棺,差官专程护送袁虾爷的灵柩回揭阳家乡安葬,并钦赐“金殿承光”牌匾表彰他的忠心。钦差护送袁虾爷之灵柩来至揭阳沓尾福田村边,袁黉亲属及袁氏族人听知,都很为他悲伤。乡里叔孙都涌到船头帮抬灵柩。谁知很是跷蹊,这棺材竟重如山岳,任凭众人如何出力,也搬它不动。弄得叔孙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那老父正为儿子惨死哭倒在家,闻报棺材抬不动,边哭边亲下船去,对着棺连踢三下说:“臭仔,怎么这般不肖!你若有冤,不去与冤家算帐,却来难为叔孙,真是岂有此理!”说也奇怪,经他父亲这么斥责之后,这棺材便变昨轻轻的,一扶即起。直至现在,人们每一提起袁虾爷之冤情,仍很痛心地为他不平,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