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
当前位置 : 首页 >地方人文 > 地方文化 > 正文

汕头百年前修了条“轻轨”,却没几个潮汕人知道

时间:2024-01-11 15:50:25       点击:
更多
在粤东的潮汕大地上,民国时期便已诞生了三大铁路:潮汕铁路、汕樟轻便铁路和汕潮电车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241.jpg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232.jpg
1860年汕头开埠后,海内外侨商蜂拥而至,投资铁路等各种交通基础设施,汕头的铁路建设引领全国。
民国时期的汕头是全国较早拥有多条铁路和飞机场的城市之一,开辟了粤东地区的交通新格局。随着多条铁路的相继建成,汕头商贸空前繁荣,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汕头成为五岭以南第二大繁荣城市。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215.jpg
今天要介绍的汕樟轻便铁路,知名度或许不如詹天佑先生负责设计的潮汕铁路,但它是中国最早的侨资轻便铁路,如今纵贯汕头市区南北的汕樟路也得名于它。
汕樟轻便铁路的创建人是潮商杨俊如,其后半生的命运,可谓是和这条铁路兴衰与共。
 

……至是年秋,乃有潮汕铁路之兴筑。入民国后,汕樟轻便铁路、汕潮电车铁路相继举办,颇极一时之盛,惜迭遭地方变故,今均荡然无存矣。

——《潮州志·交通志》


杨俊如,又名汤贤,字国藩,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生于潮州府大埔县百堠乡百子墟书房里。其父杨锡华曾在清朝时广西桂林任府经厅(知府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杨俊如的青年时代正是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时,国家积贫积弱,西方思想技术大量涌入中国,耳濡目染使杨俊如深信“实业救国”,尔后他赴上海从事商业活动,资本积累达十余万光洋。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204.jpg

民国初年,杨俊如回到故乡,欲为家乡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当时汕头在澄海县治下,潮州府城到汕头的铁路已经开始运行,而汕头与澄海之间却仍是崎岖小道,且地处韩江入海口,汕头至樟林之间短短30公里便有新津河、外砂河、莲阳河和东里河4条韩江支流,交通十分不便。杨俊如见此情形,认为建筑一条连接汕头与澄海重要港口樟林的轻便铁路,将大大方便两地的交通,带旺两地的生意,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便联络同乡萧亦秋等海内外亲友,以股份形式,集资22.5万银元,其中南洋侨资占60%至70%,着手修建铁路。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152.jpg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头成立,杨俊如任总经理。次年正式破土动工,民国七年至下埔段通车,民国九年延至外砂河边。民国十一年8月2日,强台风袭击汕头,已建成的桥梁和路基被冲毁,又发生推车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几经波折,铁路终于在开工8年后,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铁路修至澄海县城全线通车。
汕樟轻便铁路沿路遇河设站,到站搭渡,共8站,总站设在汕头盐埕街头,即今中山路同益市场门口,故至今这一带仍被老辈人称为“轻便车头”,接着有金砂、东墩、浮陇、鸥汀、下埔、外砂、澄海等站,全长达18.5公里。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136.jpg

汕樟轻便铁路(美国海军摄于1920年) 

杨俊如原本计划铁路自汕头始一直修到澄海樟林,再集资继续修建直到饶平县城黄冈。1924年秋,杨俊如亲赴香港订购车厢、铁轨,试图改良技术,拟第二段路线延长至樟林。但因连年时局动荡,终不免亏本。仅仅延长了3.5公里至莲阳河边的埔尾新乡,新设车站莲河站,又因资金不足而停工。
据当时出版的《岭东概况》一书中《汕樟轻便铁路一览》介绍,汕樟轻便铁路路轨采用台湾购进的小铁轨,宽度19.5英寸,铁轨重量12磅,枕木用松木或杂木。初时共有轻便车140辆,其中普通车可坐4人,票价1角5分,另有特别车,只供两人乘坐,票价3角。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125.jpg
轻便车没有车厢,座位用藤竹等制成,形状与轿子相类,安放在四轮台车上,后有两根斜木棍,上面钉着一条横木,由两个车夫手按横木,人力推动车走。轻便车开动时,由两个车夫推动车辆前进,当车走得快时,车夫便利用车走的惯性,站上车板的后边片刻,车走较慢时,车夫又下车来推动,循环往复。沿路各设候车地方,如果一来一往两车相遇又没有复线可供同行时,则就得一车让路,乘客需下车等候,车夫移车出轨道,让迎面的车通过后,再将车抬上铁轨,乘客重新上车,车夫继续推行。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115.jpg

这种轻便车不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走路方便,价格也不贵,所以初期沿途乘客甚多,生意兴隆,获利甚巨,成为民国时期汕头市区热闹繁荣的产物,乘坐轻便车也成为当时市民时尚的标志。鼎盛时的汕樟轻便车铁路公司有轻便车箱共200辆,推车工人约180名,甚至有“卖票收入的光洋堆在地上状如小山”的说法。
在节目《汕头老街》中,有老市民生动描述了当年汕樟轻便铁路的一些情况:
然而好景不长,灾祸兵燹接连袭来。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着潮汕地区,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潮汕七日红等战事纷至沓来,各派势力占领汕头后,皆要求轻便铁路公司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各派势力要求铁路公司“协同”运兵,士兵们也经常坐“霸王车”,收入锐减。而沿途各地方势力也想从公司经营中分一杯羹,稍不遂意即令乡民撬铁轨偷枕木,干扰铁路运行,养护成本日益增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及路局内部人事纠纷。杨俊如初涉足实业界,缺乏经验及应付能力,造成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全线通车后仅仅经营了2年时间,公司已是负债累累。内外交困,重病缠身的杨俊如走投无路,于1925年被迫自杀。
杨俊如去世后,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由于经营不善,入不敷出,至1929年因经理舞弊,公司将铁路抵押给日本人办的台湾银行。随着汕头发展繁华,澄海到汕头经商者日益增多,轻便铁路已不足以应对客流,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汕樟公路正式投建,至廿一年(1932年)通车,轻便铁路客源日稀,仅以货运勉强维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汕头市政府以市区内不宜设立车站为由,着令汕头站迁至郊外,又因车轨横越中山公园前,阻碍交通,被限令拆除。轻便铁路几被遗弃,无人看护的枕木铁轨自然朽烂。迨至1939年日军入侵华南,汕头行将沦陷,为阻碍日军推进,南京政府下令将潮汕铁路与汕樟轻便铁路全线拆毁。汕樟轻便铁路也如它的主人一般,在风雨飘摇中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微信截图_20240111155058.jpg
汕樟轻便铁路是当时汕头至澄海唯一的陆上交通线,对沟通两地交通、促进两地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以中国最早的侨资轻便铁路而载入中国铁路发展史册。杨俊如也因此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被聘为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名誉干事,获得由会长许沅及副会长史量才、交通部长王正廷签发的证书予以褒奖。
如今铁路已无存,随着城市改建和老一辈离去,“轻便车头”这个地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仅仅留下“汕樟路”的地名还记载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但我们仍不该忘记,这条曾给汕头带来荣耀、给市民带来方便的轻便铁路,以及它的创建人潮商杨俊如的名字。